笔趣阁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六十三章流民大举赴缅甸

第六十三章流民大举赴缅甸


  大明帝国的郧阳军屯很有名,在这漫长的驱赶荆襄移民的过程中,官府和流民结下了深深的怨恨。

  郧阳府下属六县都交通不便,大明皇家大道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

  宗泉贵一路走来,到处树立的平叛碑,和满山的坟包。

  在那山上,偶尔见到裸露人骨都给人一种压抑的印象。

  从外表看来,这郧阳府各地除了军屯,几乎就是一个无人居住的深山老林。

  宗泉贵问郧阳巡抚章拯:“这里的百姓呢?”

  移民总督左义贵说:“这里的百姓和外地不一样,他们都躲藏在深山里。他们结成寨子,连寨自保,要么就在深山老林的矿里打工,他们被屠杀了太多此,所以这些人不敢与大明朝廷接触,听到我们要来,这些人都躲藏了起来。”

  宗泉贵皱起了眉头,你要做工作,至少要有人才行。如果都是像现在这样,一个个躲在寨子里,那么不动刀兵,这些人是不可能出来见自己的。”

  郧阳府各地看起来都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像是一个没有设置栅栏的动物园。这里满地都是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林间随处可见的都是各种飞禽走兽。众人只听见熊嗥,苍咒攫;虎呤风而振迅,豹隐雾而溟溟;啮铁芒毛之貊,噉兽锯牙之。介然之蹊,坦然之壑,亦聚沐猴,亦隐狐貉,飞而啼,鹿奔而兔跃也。除了军屯,这里几乎看不到一个百姓。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实行过一段严厉的禁山制度,当时的禁区覆盖了整个大秦岭、大巴山。郧阳地区也在禁山区域内,不允许有人进去,再加上这里原本就是一片荒凉之地。所以说当时郧阳这片区域几乎找不到人的踪影。

  在那段时间,郧阳这片地区没有人烟,行政区域归属名存实亡,因为它虽然在版图上有所体现,但却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区域。后来,随着大明帝国人口增加,大量移民进入此地开垦荒地,开办工矿。

  但是,嘉靖之前的皇帝都脑子一根筋。总想把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所以他们严格户籍制度,动不动就派人搜山,让这些百姓返回原籍。

  在百姓的开垦之下,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变成了到处见人迹、遍地是良田的繁荣景象。

  偏偏,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孔门子弟见不得百姓安居乐业。在大明孔门子弟怂恿下,皇帝多次派出官兵驱赶百姓回原籍。在宪宗之前,大明皇帝还有主见,只当儒生说话是放屁,所以官兵们到此只是大捞其钱,敲诈民脂民膏罢了。当地百姓凑足银两,官兵也就罢手,众人都相安无事。

  宪宗即位的成化年间,儒生们的气焰大涨,孔门开始插手大明方方面面的事物。由于看到此地出产银沙,还有各种矿藏,孔门子弟瞧着眼红,就想将当地百姓统统赶走。

  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在与十堰接壤的房县大木厂,爆发著名的荆襄流民起事,镇压十年仍然不能彻底平息,一时间成了朝廷心腹大患。

  其实,当时有个小武官本来招降了流民。当时,孔门杀手殿不想看见暴乱就这样轻易平息,居然将其用铁锤在军营之中活活打死。当时明军军官看见,都若无其事,这件事情被记入了正史,可见道貌岸然的孔门子弟之残暴。

  后来暴乱平息,朝廷委派副都御史原杰任钦差大臣抚治郧阳,成化十二年春到任,体恤流民苦难,从长计议国是。停止驱赶镇压,酌情就地安置;后来又首创置郧阳府,抚台迁移郧阳;郧荆襄宛抚安,百姓深深敬爱。湖广、河南、陕西三省安定,其劳苦功高,政绩卓著,于当年升职为都御史,次年改南京兵部尚书,回北京时病逝南阳。

  郧屯则自原公始,皆流逋所遗,岁复增辟,几至过当。意思是说:郧阳军屯,则由原杰公首创;屯田皆是流民逃走,其所遗弃的田地;年复一年增加开垦,几年之后超过当初。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郧阳府正式设立,下辖6个县,府址设置在如今的郧县城内。大明帝国的郧山,即郧县江北的山,郧山书院在城东北。

  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府治由此名郧阳府。巡抚公署亦迁至郧阳,以驻地名郧阳抚台。郧阳抚台控制湖广、河南、陕西三省地域,直接管辖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等府。

  明朝设置郧阳府,完全是军事需要。原杰写给朝廷的奏折说得很清楚:奈何襄阳,僻在一隅。相离本布政司,水路动经月余。所辖一州十县内,均州、竹山县、谷城县、南漳县、房县、郧县、上津县等县,俱在万山之中。贼盗啸聚之处,相离襄阳远则十日,近不下五六日。一旦有事,若待走报湖广三司,议调官军,鲜克济事。必须就近,添设司府,分管卫县,位高望重,且知利害所系。较之所县,百倍有益。今踏勘得郧县,地方广阔,迫近汉江,路通竹山、房县、上津、洵阳、淅川等县,正四通八达要地。递年,贼盗出没之所,应合展筑城池,添设府卫,控制地方,抚安军民。

  其实,嘉靖皇帝知道这样的政策是不对的。大明帝国成化二十年(1484年),《湖广图经志》记载韩弼《十堰春耕》赞颂诗: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

  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通志郧阳》说:十堰在县(郧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其通志专门记载《郧阳十景》:天马崖高,摘星坡峻,南门晴望,十堰春耕,萧寺留题,仙宫遗像,武阳神洞,盛水灵泉,龙滚滩声,沄洲雨意。

  这证明,只要不横加干涉,郧阳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的官府开始屯田,并于成化十四年将十堰的土地发给官军,令其一边驻防一边种地。当年夏天,共计收获稻谷、小麦等粮食三千五百九十石三斗八升,之后这些粮食被统一集中在郧阳的大丰仓。

  明朝嘉靖元年《湖广通志郧阳》说:“本府在成化八年(1472年),田一千五百一十四顷五十二亩九分,赋一万二千九百二十五石四斗四升。”而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时,郧阳辖区内外地移民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居民数量,军屯耕地超过民间耕地。

  军民杂处乐耕锄,总属中丞保障余。军民杂处乃郧阳特色,中丞乃巡抚别称。

  从几乎荒芜的原始森林到有人居住再到后来的繁荣,这期间肯定离不开人类的聚集和繁衍。

  秦巴山区自陕甘省略阳、凤县至湖广省郧西十二县连片的南山老林,由陕甘省宁强、褒城经四川而至湖广省竹山、竹溪、房县、兴山、保康十八县连片的巴山老林等大面积原始森林均长势良好。

  郧阳府志记载:湖广、河南、陕西三省间,又多旷土,山谷扼塞、林箐深密,中有草木,可采掘食。”

  左义贵对宗泉贵说:“想让这些人移民,要么像当年的项忠一样,在镇压荆襄流民起事时使用强硬手段。”

  荆襄流民主要指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为土地兼并或租税徭役所迫而逃入荆襄山区谋生的农民。

  他们千百为群,开垦荒地,伐木架棚,流徙不定,故称棚民,成化年间集众一百五十万,在孔门子弟的引导下,官府视之为“盗贼渊薮”。

  成化元年三月,流民首领刘通(号刘千斤)联合石龙(号石和尚)、刘长子等,在房县立黄旗聚众起事,称汉王,攻襄、邓,屡败官军。明廷派工部尚书白圭为提督湖广军务,入山进讨。次年闰三月,刘通兵败被擒,十月,起事失败。

  由于孔门子弟想独占这里的矿产资源,所以白圭在流民中推行强制附籍与发还原籍的政策,导致成化六年流民第二次起事。右都御史项忠受命为总督,俘其首领,并勒令流民选丁,戍湖广边卫,余归籍给田。在官府强行驱迫下,流民不前即杀,戍者舟行多疫死。

  朝廷为防事态扩大,于成化十二年派左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流民,设置郧阳府与湖广行都司,流民附籍后,垦辟老林,从事农作,开发资源,荆襄山区逐渐民户稠密、商旅不绝。

  项忠,正统七年(1442年),考中进士。授予刑部主事职,晋升为员外郎。跟随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瓦剌人命令项忠养马,项忠乘敌军不注意挟持二匹马往南奔逃。马跑不动了,项忠弃马,光脚徒步走了七天七夜,才到达宣府。

  景泰中,项忠由郎中提升为广东副使。天顺初年(1457年),任陕西巡察使。不久因母丧,辞官回家服丧,陕籍军民纷纷到朝廷请求留任。得到英宗同意。

  天顺七年(1463年)因陕西连年遭灾,项忠命令开仓,以180万石粮食救济灾民,并奏请免陕西税粮91万石。

  天顺七年(1463年)十一月,朝廷以大理卿召项忠赴京,陕西父老又一次要求朝廷挽留项忠,英宗将项忠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

  当时西安水质多碱不能饮用,项忠组织人力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进城。又疏浚泾阳郑、白二渠,灌溉泾阳、三原、礼泉、高陵、临潼五县田地七万多顷。

  不久,居住在洮(洮州,属甘肃省)、岷(岷州,在甘肃南部)的羌族起事。项忠上疏说:“羌族入侵,目的在劫掠财物,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尽有伤仁慈,只是抚慰则不能显出大明的威武,请让我视机行事。“

  英宗同意后,项忠率陕西子弟兵到边境占据险要之处,摆好阵势,要讨伐羌族,其实只是虚张声势。羌族首领见项忠声势浩大,吓得一一投降,项忠的机智用计,使边境百姓安居乐业。

  成化元年(1465年),项忠为整饬军纪及选拔武官,上疏说:“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亦由权轻。士卒畏敌不畏将,是以战无成功,宜许军法从事。庙堂选拔将才,一年多来没有一人应诏。陕西民风强劲,古多名将,难道如今就没有人才吗?其原因在于武将不能答策罢了。现今学校中的生徒善于答策者百人之中也不过一二,为何要以此要求武人呢?“

  宪宗认为项忠的意见正确,允许项忠在实际工作中选拔武将。

  成化元年(1465年)七月,鞑靼毛里孩扰榆林,八月扰延绥(治所在今陕西绥德),项忠与彰武伯杨信合力抵御,大败。毛里孩深入六州县,掳掠而去,兵部为此劾项忠,但得到宪宗原宥。

  成化四年(1468年),满俊反叛,满俊又名满四,满俊的祖先巴丹,自明朝初年率领部属归附朝廷,世代统领千户的游牧部落。沿用过去俗规,无捐税徭役。其地在开城县的固原里,接着边境。满俊蛮横,向来收藏坏人盗贼,常出边境抢掠。恰好有官司牵连满俊,有关部门追踪来到他的家,多方索求。

  满俊发怒,于是煽动部众作乱。守臣派遣满俊侄子指挥满王寿前往捉拿。满俊杀掉满王寿的随从,劫持满王寿反叛,进入石城据守。石城,即唐代吐番石堡。城非常险固,没有数万人是不能攻克的。山上有城墙栅栏,四面峭壁,里面开凿五口石井用以贮水,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满俊自称招贤王,有兵四千。

  都指挥邢端等与满俊交战,被打败。不到二个月,满俊众至二万,关中震动。就命项忠为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率领京营以及陕西四镇的军队讨伐满俊。军队还未行,而巡抚陈价等先以三万军队前往讨伐,又被打得大败。

  满俊军队借助缴获的官军器械铠甲,声势更加嚣张。朝廷中商议要增兵。项忠考虑到京师的军队脆弱不能依靠,而且再派遣大将则扰乱军队的统一指挥,因而向宪宗报告说:“臣等调兵三万三千余人,足以灭贼。现在深秋野地寒冷,如果再调其他军队,恐怕来回需要时间,贼得以远逃。况且边兵不能久留,增兵不便。“大学士彭时、商辂表示赞同,京军也就没有派遣。

  项忠就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兵七路,抵达石城下,与满军交战,杀敌和俘虏敌人很多,伏羌伯毛忠乘胜攻其西北山,几乎攻破,忽然中箭而死。刘玉也被包围。诸军想退,项忠斩一千户长示众,军队兵士尽力拼战,刘玉方得获救,于是项忠布兵围困敌军。恰好有彗星在台斗星位出现,朝中很多人说其对应于秦地,,这次出师不利。项忠说“:李晟讨伐朱氵此时,彗星就居岁星位,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项忠每天派兵迫近城下,焚烧牲口草料,断绝其引水的渠道。叛贼走投无路想投降,就邀请与项忠、马文升相见,项忠同刘玉两人骑马赴约,马文升也带着几十骑兵到了,呼喊满俊、满王寿迅速投降。叛贼远远的望见罗列而拜,项忠单骑上前挟制满王寿返回,满俊十分沮丧,犹豫着不出来。

  项忠命令兵士将木头绑成桥,用土袋填平护城河和濠沟,以铜炮发石头攻击,叛贼伤亡更加惨重。满俊依靠爱将杨虎狸为主谋,杨夜间出城取水被捉,项忠赦免他的死罪,对杨虎狸说明,如果配合抓住满俊将有重赏,又当面出示了赏金,并且赐他金带钩,放他回去,杨返城后引诱满俊出来作战,被埋伏的军士活捉。

  项忠带兵迅速攻下石城,将城内余寇全部俘获。捣毁这座城,在石头上刻字记下战功。在固原西北西安废城增加一个卫所,留下军队戍守后,项忠率军而还。

  当初,石城尚未攻下,天气十分寒冷,士兵非常疲乏,项忠担心叛贼突围逃走,乘河水结冰过河与河套敌寇汇合,就日夜准备进攻的器具,战时身先士卒,面对流箭石雨从不躲避,经历了大小三百多战。彭时、商辂深信项忠能够打败叛贼,不从中遏制他,项忠终于消灭了叛贼。因为战功,升为右都御史,与林聪协同主管院事。

  白圭已经平定刘通,荆州、襄阳地区的流民聚集如故。刘通同党有叫李胡子的人,名字叫李原,伪称平王,与小王洪、王彪等抢劫南漳、房县、内乡、渭南各县。流民归附李贼的已到百万人。成化六年(1470年)冬天,朝廷下诏书任项忠为总督军务,与湖广总兵官李震一同征讨李原,项忠上奏章请调永顺、保靖士兵。而先分兵守住各要害部位,到处竖立旗帜配备钲鼓,派人进山招降,流民返回家乡的有四十余万,王彪也被擒获。

  这时白圭任兵部尚书,他派锦衣百户吴辅助参将王信的军队,吴企图窃取战功,不希望叛贼瓦解,放出流言,白圭相信了,停止增调士兵。项忠上疏争辩,并且弹劾吴的罪行,皇帝因此召吴回来,而且批准原调兵计划。加起来二十五万,分八路进逼,流民归来的又有几万。贼潜伏在山栅,伺机出来掠劫。

  项忠命令副使余洵、都指挥李振攻打,在竹山两军相遇,溪水上涨,乘贼渡河过了一半发起截击,擒获李原、小王洪等,贼被溺死很多。

  项忠将军队转移到竹山,捕捉余孽,又招来流民五十万,斩首六百四十,俘获八百多敌人,家眷人口三万余人。每户选一男丁,守卫湖广边境,其余的回归原籍分田耕种。项忠上疏陈述善后十件事,朝廷全都批准实行。

  项忠下令驱赶流民,有关部门则一律逼迫驱逐。如不走,就杀掉。流民中有自洪武年间就自外地迁来,已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也在被遣返中。守边的流民乘船途中病死很多。给事中梁王景趁着朝廷因为星相变化广开言路之机,弹劾项忠胡乱杀人,白圭也说流民已经立业的,应随所在地落户籍,又驳斥项忠所报功的等次互相矛盾,明宪宗都不听,升项忠为左都御史,荫庇儿子项绶为锦衣千户,对诸将按级别记录功劳。

  项忠上疏道“:臣先后招抚流民复业的有九十三万余人,贼党逃入深山,又通过告示解释自动解散归来五十万人。俘获的一百人都是首恶。现在说都是良家子弟,那么前些时屡次上奏朝廷猖獗难以抵御的又是谁呢?贼党本来就应判死罪,正因为不忍滥杀,因此才罚遣壮年男子去守边。这些久已在当地落户籍的人,有的竟然占山四十余里,招聚无赖千人,争斗劫掠杀人,像这样的人,可以久居而不遣返吗?臣张榜警告贼,说是已杀几千,只是虚张声势威慑贼人的,并不是实事。况且白圭本人也曾经负责此事,今天这件事又是白圭本人所遗留下来的。前些时,朝廷内外谈论的是说荆、襄流民的祸患哪一天能安定,现在有幸平定了,而流言沸沸腾腾,以我为攻击的目标。从前马援打胜仗后从交趾运回一车薏苡被人诽谤为一车明珠,魏将邓艾被朝廷下诏书用槛车囚回,他们的功劳不被记载,连自身都难保,臣有幸遇到圣明的皇帝,请求赐给我这把骨头,不要使臣步马援、邓艾的后尘。“明宪宗以情词恳挚的诏书答复他。

  宗泉贵说:“当今皇上圣明,我不准备用项忠的计吗,我决定用安抚为主办法。”

  郧阳巡抚章拯说:“既然你准备安抚当地百姓,我就成全你。”

  于是,章拯就招揽了一批当地的富户和寨主,让他们陪着宗泉贵一起游说当地居民迁移。

  嘉靖即位以来,大明政府改变策略,不再强迫百姓回原籍,加上工业迅速发展,所以百姓们对官府比以前信任多了。但是,此地是个例外,因为大明多年的征伐和剿灭让他们内心对政府有种恐惧和不信任。

  宗泉贵决定以利诱之,说:“朝廷要向缅甸移民两百万,给荆襄流民的指标是两百万。每人到缅甸,可以得田百亩,到孟加拉可以得田两百亩。”

  所以,当他说完后,那些百姓反应冷淡只是无话。

  移民总督左义贵说:“这里的百姓是受到过委屈,不过你们看眼前有个发大财的机会,就需要你们把握住了。”

  众人这下提起了精神,问道:”是什么发大财的机会。”

  移民总督左义贵说:“缅北山地盛产宝玉,如果谁先移民上缅甸,就可以获得翡翠玉石矿的开采权。”

  听到这话,几个矿主和寨主,马上瞪大了眼睛,问:“此话当真?”

  移民总督左义贵说:“嘉靖皇帝安排我们负责移民,何无敌将军打下缅甸,现在大军已经席卷孟加拉,满上要进攻印度。到时候,印度贱民多过恒河之沙,你们还怕没有发财的机会。只要你们肯率先移民,各种矿山你们想要多少有多少,好过你们在这里忍受官僚们的盘剥。”

  宗泉贵说:“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嘉靖皇帝也是看到荆襄移民生活太苦,特地补偿你们的。”

  一个银沙矿老板说:“我率领我的族人和工人三百名参加移民,能分个什么矿?”

  宗泉贵说:“你可以分得翡翠矿坑一个,田地三万亩,你发达了。”

  (本章完)


  (https://www.biqudu.com/58_58788/322862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ud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