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汉血丹心 > 第一百七十二章 黑鹰展翅 征程万里

第一百七十二章 黑鹰展翅 征程万里


  西山枫叶渐红,秋意漫卷长安。当朝廷派遣的征南钦差即将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长安的时候,另一支北上的精骑却正要启程。

  定远门外,送行的酒已经每个人都喝过了一碗,那些儿女情长自然不必多言。都是慷慨的汉子,虽然此去明知必然会有所伤亡,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承担荣耀的同时,也必须要承担生离死别。

  皇帝最先接到元召推荐书的时候,是有些错愕的感觉。他没有想到,元召会对卫青给予那么高的评价。其实对于卫夫人的这个兄弟,他从前也曾经注意过。

  在他的印象中,那是一个稳健严谨的人。武艺并不是很高,当初只是自己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一个骑奴,因为卫夫人的关系,才跟了进宫来,做了建章宫的侍卫。后来又应元召的要求,跟着骁骑营在长乐塬上历练。

  至于说到他有什么为将之才,此前却未见到他有特殊惊艳的表现。只有在最近的那次剿灭长安勋贵死士的行动中,干净利落的亮了一次相。据西凤卫报上来的资料说,那支黑袍骑兵的战斗力十分惊人,相互之间配合默契,杀敌手段都是经过特殊训练,击毙相等数量的敌人而自身无一伤亡。

  不过既然是元召的特殊推荐,想必还是有些道理的。这一点儿,是皇帝对元召从心底深处没来由的信任。

  于是,在不久之后,驻扎在长乐塬上这支将近一年时间的骁骑营骑兵便有了自己的专属名字~黑鹰军。这是由长乐侯元召亲自给他们取的名字,报由皇帝批准,然后正式列入了大汉军队的战斗行列。

  此时朝堂上还没有人会想到,这支当初满员编制还只有区区八百人的骑兵队伍,以后会取得怎样的辉煌。而这个时间并不会太远,就在几次战斗后,草原狼群的克星,黑鹰,即将展翅翱翔!

  北疆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汉朝几千里的防线上,处处吃紧,朝廷不得不大举抽调各地军队北上。去对阵匈奴铁骑,自然有很多人感觉到畏惧,用各种理由找门路推脱掉这次出兵。但也有许多胸怀壮烈的好男儿,早就想上疆场凭自己本领去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曹襄这次就终于找到了机会,这位曹家的千里驹,从守卫未央宫的羽林军阵列中脱离了出来,正式进入了北上军中,而他的首选,就是黑鹰军。

  上次护送素汐公主去草原和亲,曹襄与卫青他们骁骑营中的一帮人,在那些生死危险的关头,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这次他心甘情愿的在由卫青为主将的这支新军中做了一名校尉。

  当这支精锐的骑兵,终于有了自己的黑鹰旗帜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将近两千人。而他们的定员是暂定在五千,这也是有好几个原因所致约的。

  在元召给皇帝所上的成军奏章中,他曾经详细的陈列了汉军与匈奴骑兵双方的对比,用各种数据和事实,阐述了敌我之间的优劣胜负。在他的陈述中,原先这些年来,之所以与匈奴骑兵在对战中,难以取得胜利,这是有很多不利因素所制约的。

  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要打破原先的固有思维,那些陈旧的作战观念,汉军各部队在平定天下时取得的经验,根本就不适于匈奴军作战。所以,他成立黑鹰军的目的,就是要用这只新军,把自己取自后世的许多对边虏作战经验,灌输给他们,看看效果如何。

  如果真的卓有成效的话,在他的构想中,也许用不了原先历史上那么长的时间,也用不了浪费那么多的国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平定匈奴了。

  打仗有什么好的?只为了征服这些蛮夷,就把大汉好好的盛世给拖垮了,这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事嘛。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不用呢?“凌之以威,诱之以利”才是王道!

  西南夷的小小实验,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司马相如的报捷奏章已经在几天前送达御案上,那些小国都已经归服,现在以巴蜀地方驻军为主的联合军队,一起向珉国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相信不久以后,就会全部平定了。

  当皇帝刘彻招来元召,兴奋的夸他慧眼识人时,元召很谦虚。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的另一个想法,请求皇帝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让他全权统领这支杂牌军,把西南夷的事全部托付于他,相信他一定会把那里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局面来。

  这还不是很简单的事只要能为大汉立下功勋,不管是要钱还是要权,刘彻一切应允。并且郑重承诺,无论是严助、终军还是司马相如,等到他们凯旋回到长安之日,就是他们青云直上之时!

  最近这段时间,只要是元召奏请的事情,皇帝没有不准的,臣子们中间自然有许多嫉妒的人。只是都憋在心里,没法儿说出来而已。

  因为,前两次的教训太深刻了。第一次是丞相田玢和廷尉张汤,结果两个人不仅大失颜面,而且把各自一半的家产都输给了元召。那可是一半的家产啊!张汤还没怎么的,这个人虽然残酷,但却并不贪婪,因此,即便输给了元召,也没有什么可心疼的。

  田玢就不同了,这些年来,自从起家以后,尤其是当上太尉开始,他内心深处贪婪的欲望开始失去控制,不管是谁送的钱,他都敢收,不管是问谁搜刮,他也都敢去要。因为他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做官做到了他这个地步,尤其是身为外戚,无论他贪到什么程度,皇帝都不会因为这一点而加罪的,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可是,那么大的一笔家产,就那样无偿的送给了眼前这个小子,而且还必须做出一副愿赌服输、心甘情愿的样子。

  当时,看到皇帝在上面笑眯眯的坐着,而元召那可恶小子竟然心安理得的收下了他递上的财产清单。田玢的心在滴着血,暗自发着毒誓,总有一天让他连本带利的吐出来,那可是倾城的财富!

  相比起他们两个来,第二次与元召对阵的那班朝臣们那可就惨的多了。因为他们的财产不仅被抄灭了,而且连命都搭上了!

  虽然心里不满、怀恨的也大有人在。但没有人可以在这两件事上公开说什么不同意见。因为皇帝在这些事上都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切都怨不得别人。

  前段日子,在朝臣中,刚刚出现一个苗头,就是有人开始指责,在某些个人的封地中,竟然训练有大批厉害的武装力量,这不是一件好事,求皇帝陛下严厉彻查。

  某些人的封地……这里面说的是谁,只要知道上次玄武街内情的人,都明明白白的。仿佛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借口,开始有人打算借此生事。可是这件事还没有来得及发酵呢,就被突然阻断了。

  因为,长乐侯元召把此前驻守在长乐塬上的那只骑兵,完整的交给了朝廷,交给了皇帝陛下。

  当在某一次朝会上,皇帝命令内侍把元召所上的关于对阵匈奴骑兵的那篇奏章,一字不漏的念给所有文武群臣听完的时候,有许多人低下了头,也有许多人改变了对他的敌视。

  如果真的能凭借对等的军事力量,在真正与匈奴厮杀战场上取得胜利,那么对于汉朝的意义来说,将会是无比巨大的。

  所以,在曾经见识过黑鹰军战力的人眼中,另一种期望又在悄然升起。南疆的胜利,西南夷即将取得的果实,虽然也是够使人振奋的了,比起北边的这个强大的敌人,分量还是差了些。

  既然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没有酣畅淋漓的胜利过一次,又何妨让这小子去尝试一次呢?也许他的那些方法可行呢?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这支刚刚被任名为“黑鹰”的军队,出现在了长安北教场,接受了皇帝及朝廷文武的检阅。

  暂时一千五百人的队伍,包括原先留守长乐塬的五百骁骑营骑兵,从各处军中通过各种关系,又陆陆续续加入的有志之士,以及在长乐塬上的某些原流云帮众。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流云帮中的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元召从来都不是一个随便浪费人才的人,凡是有所特长的,或者是对某一方面有特殊兴趣的,都被他发掘了出来,安排到了合适的地方。

  长乐塬上已经铺开了很大的摊子,太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了。而有些武勇之士,想要凭借自己的本事建功立业,这样的事怎么能不大力支持呢!

  所以经过层层考核和选拔,从流云帮中进入黑鹰军的,也大约有五六百人之多。这就是这支新军的构成。

  人数虽然不多,但当这一支新式的骑兵军队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却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群臣中不乏有许多军中老将,也曾经身经百战,见识过许多纪律严明的队伍,不论是敌军还是友军,战斗力强的,往往军律会不咋地,而军规阵型严整的,往往又容易会拘泥于陈规,难以出奇制胜。

  但眼中所见的这支骑兵队伍,光散发的气势就如此让人感觉不同。统一制式的铠甲罩袍,劲弩、长刀犀利无比,胯下马匹的精良就更不用说了。

  阵列队形更是严整,在为首各部校尉的号令之下,纵横排列,进退如一,不管是分击、组合还是共同对敌,简直就如同手指臂使,简洁有效,迅疾如风。

  虽然还没有和真正的敌人对战,不知道将会胜负如何,但,胜利的信心,已经在许多人心中开始悄悄的萌芽。因为,所有人都仔细的听完了一边那位小侯爷的讲解。原来,这支精气神十足的骑兵队伍,他们的身上还装备有许多新奇的物件儿,那些都是最近这段时期长乐塬上的最新发明,据元召所说,都很厉害,是战场上的利器!

  虽然有些词语听不太懂,那些东西的用途,也听不太明白。但从皇帝以下,对元召所说的厉害,都报以了很大的期待。

  看着那股黑色旋风在秋风中逐渐远行,元召心中有着更大的期望。这一战,但愿他们能打出威风,在所有前线汉军中树立起一根高高的标杆,给所有战士以前进的方向和勇气,那么,自己这一次的目标就算达到了。接下来对匈奴展开的计划就会顺利很多。

  卫青就是这支黑鹰军的主将,但是很奇怪,他并没有如普通惯例那样,被授予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名称。如李广是骁骑将军,程不时是震边将军。他想起将要分别的时候,元召曾经带着很奇怪的笑容,对他说过的话。

  “青哥,你一定很奇怪为什么没有将军称号吧?呵呵!你这次如果能够取胜回来,官职就会有了,并且将会很特别……。”

  小侯爷就是喜欢说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至于他所说的那个“大司马”是什么官职,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朝廷以前也从来没有过这个称谓,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听来的消息。反正自己现在不会想这么多,只有尽力打胜,才能不负所望。

  卫青又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队伍,这样的精锐之师,即便匈奴人再厉害,也可以放手一搏了吧!此去不仅要胜,而且要大胜,这是小侯爷与他通宵夜谈所定下的目标,他握紧了手中元召所赠的那把宝剑,心底豪情无比激荡。

  在从全国抽调的近十万紧急驰援北疆大军中,这支一千五百余人的骑兵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现在还无人会预知未来,所以他们到达雁门前塞后,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重视,只是如同普通的军卒一样被对待,要想飞鹰建功,还需要等待一个机会。

  送走了远征的人,长乐塬上的元召现在正在受命忙两件事,准确来说是三件事。为将来的长安学院选址,造船和买马。

  将来的长安学院要建成一个怎样的规模,这个问题,在元召心中只是有着暂时的模糊概念。

  几千年后,最让世人感到遗憾的事,其实并不是朝代的兴衰灭亡,循环更迭,而是华夏民族第一次井喷式的璀璨文明,在经过如同漫天星河般的灿烂后,又迅速的归于沉寂,那么多的珍贵思想和文化就此湮灭或者被遗忘。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是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文化最绚烂多彩的大时代,没有之一!

  那个时代的任何一门学说,任何一位先贤,都足以光耀千古,百世流芳。

  但是很可惜,这些光辉思想和学说,被后人认可认识的并不多。除掉与草木同腐的那些之外,流传后世的也大多被人为的进行了阉割或者篡改异化,年深月久,不辩其本来面目矣!

  在这个时代以及从前的千年以来,作为文字载体的纪录工具,竹简和木椟等物品承担了大部分传播功能。不仅笨拙沉重,而且难以储藏流传。

  尤其是屡屡经历战火的焚劫,帝王的禁毁,以及天灾人祸,更是十不存一。等到前秦那位伟大的始皇帝,为了唯吾独尊、万世一统而焚书坑儒的时候,就更是把这仅存于世间的一二宝贵精髓销毁了大半,这样的遗憾,是任何丰功伟业都不能挽回的。

  如果现在尽一切努力搜集整理这些前代珍宝呢?会不会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此时此刻,离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不过百多年,也许还有大量遗落在草泽间的珍珠等着自己去把它们一颗颗找回来,把它们重新修复、还原,重新一粒粒打磨出光华,再镶嵌到华夏文明这顶巨大的皇冠上。

  这样重大的任务,自己用尽毕生的努力能做到哪一步呢?元召并没有什么信心。相比较起其余那些战争啊财富啊朝堂争斗啊什么的,这件事才是需要他最认真对待的,每次想的深远一些时,他都感到诚惶诚恐,心中没有一点的把握。

  好在,现在他还有时间,因为那位儒学宗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一套理论,还并没有被刘彻所采纳。元召有时想起来,会有些暗自得意。因为,这是自己的横空出现,而改变了历史的规程。

  董先生,出现在皇帝刘彻最无助的时候,他那时应该还是个有名无实的少年天子,空有大志而难以冲破重重枷锁。

  自文景二帝清静无为,于民生息,取得很大的发展繁荣以来,这种政策就被当成了国策。所以,他们的那套理论也被好好的继承了下去。窦太后更是信奉黄老之术,刘彻要想折腾起浪花,何其难也。

  在这样的境况下,经过董仲舒篡改的儒家学说,就被这位天子当成了救命的稻草,牢牢的抓在了手中。从此以后,儒家独大,百家晦暗。这样一株带毒的奇葩,也许会成全一家帝王的伟大,但却会毁掉整个华夏的未来,既然如此,就让它夭折吧。

  不要去那个神坛上吃冷猪肉,坐在自己该在的位置,孔老夫子,如此,可好?


  (https://www.biqudu.com/70_70856/381258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ud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