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三百六十九章也门的大明骑兵

第三百六十九章也门的大明骑兵


  明军海军完全控制了也门沿海,他们找到了对付也门人的办法,就是以阿制阿,用阿拉伯人来对付阿拉伯人。

  大量服务大明阿拉伯间谍将也门各地的情报通报给大明锦衣卫,然后军事部门靠着准确的情报将在也门各地流窜的沙漠牧民和阿拉伯部落一网打尽。

  亚丁港位于也门西南沿海亚丁湾的西北岸,扼红海与印度洋的出入口,是欧洲、红海至亚洲、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明军的海军将这里的也门部落困在海港里已经一个月了,亚丁港的阿拉伯部落酋长查恩科急得直跳脚,他知道大名如果再围困下去,他们就只有全体饿死了。

  所以,当大明军队开炮之后,他们欢天喜地的扯起了白旗,一群也门人载歌载舞的欢迎大明军队。

  领头的何宁远觉得画风不对,怎么还有被盼着敌军进城的。何宁远统治了亚丁港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这也门人和阿拉伯部落智商确实是低。他们的文明程度大致相当于二千多年前的商朝,敬重鬼神,而疏于人事。

  何宁远的大明没有遭到人的抵抗,那跳蚤却四号不给大名军队的面子。

  也门的沙漠,也门的山地里有不少蚊虫和跳蚤,咬得大明战士难以忍受。在沙漠里行军,必须用上战马和骆驼,这些动物身上的跳蚤非常之多。

  何宁远的军队身上被这些玩意儿咬得浑身都是疙瘩,甚至何宁远的臀部和大腿也被咬了许多个小包。

  何宁远带领两万明军与何无敌的大军会师,对了萨那发起了进攻。

  萨那为也门首都,第一大城市,萨那省省会。人口约三十万。位于也门国土中部广阔肥沃的高原盆地上。萨那周围出产水果、蔬菜、鲜花。城东为行政、商业区,西为住宅花园区。手工业有鼻烟场与织布作坊。

  萨那处于努古姆山西麓,海拔约2350米。此地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300毫米。

  萨那富含地下水,地处交通要道,是阿拉伯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4世纪即为也门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萨那有许多古老的绿教寺庙和宣礼塔。

  萨那是绿教的历史名城,有2500年的历史,是人类最早定居地之一,传说诺亚的长子闪就曾在此地定居关于萨那最早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公元3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新王宫,即著名的古丹宫。萨那城则是围绕着这些建筑发展而来,先是在东面,之后向西扩展。公元年,埃塞俄比亚人为防范罗马大军入侵,占领了萨那和也门高地,但不久即被波斯人逐走。

  公元628年起,绿教势力逐渐渗透到阿拉伯半岛南部。萨那成为绿教教义在利比亚到伊拉克之间广大地区的主要传播中心。公元630年在古丹宫西侧盖建了大绿教寺庙。

  公元8到9世纪,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统治期间,萨那北部建立了一座王宫。

  公元898年,也门历史上最主要的绿教教派成立。至今保存的106座绿教寺庙,12座哈玛姆浴室和6500间会所,全部建于11世纪前。公元12和13世纪,阿尤布王朝时期,在大清真寺西又盖了一座王宫。

  历史上,萨那曾先后受阿拉伯波斯的统治,由于人文和自然灾难,萨那城多次遭到毁坏,也曾多次重建。古代诗人曾把萨那比喻为“阿拉伯的明珠”,由于这里气候宜人,终年鲜花怒放,绿草如茵,又被人们称为“春城”,每年来自各地的观光游客不计其数。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虽远,必到萨那”之说,现在许多人称萨那为“也门之门”。

  关于“萨那”一词,有着多种解释。一说“萨那”是埃塞俄比亚语,意为“要塞”,据说是因为萨那正好处在从印度洋与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着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说,“萨那”一词在阿拉伯文中与“工艺”是一个词根,有“工艺品”之意,因为这里是古代文化中心,有发达的手工业,这里的居民以擅长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而著称。

  萨那有许多花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墙环绕着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石头、砖、土坯、大理石、彩色玻璃-将不同的材料缝隙、颜色、纹理和谐地同时显现出来。塔楼式的住宅,悦目的褐色墙面以及粉刷其上的耀眼白色,与清真寺的尖塔和圆形穹顶相映生辉。

  在残缺的城墙内萨那提供了一种建筑风格总体一致的典范,其设计和各个细节反映了具有绿教早期空间特色的一种有序结构,这种结构随时光流逝而日渐珍贵。作为极易损坏的同时期社会变迁遗物,萨那房舍已经成为经典的、独一无二的传统人类活动文化遗产。

  很久以来,萨那一直以它那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众多的历史古迹而闻名于世。漫步在萨那的城区,名式各样的绿教寺庙随处可见,狭窄而热闹的街道密如蛛网,给人一种浓厚的阿拉伯色彩。这里的建筑都是用青石、白石或红石垒砌而成,造型别致,上面雕刻着精美的石刻画。

  这些建筑物的窗户,它们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多为半圆拱形,上面镶嵌着花瓣式彩色玻璃,每当阳光照射,室内五光十色,艳丽夺目;下半部是可以自由开关的普通窗户,窗口在室内距地面大约半米高左右,人们席地坐在室内,大街上的热闹景象可以一览无余。

  萨那城内有50多座绿教寺庙,其中始建于800多年前的大绿教寺庙至今保存完好,此外还有遍及各处的神殿。

  萨那北郊达赫尔谷地的绿色原野上,悄然孑立着一座高20米的巨大岩石,依岩石起伏,上面建造有装饰华丽的四五层楼高的建筑,这就是老教长时代的王宫卡索尔?哈克尔宫,又称“石头宫”。整座宫殿高高耸立,巨大的岩石犹如坚固的台基,周围是一片丛林。王宫四周建有碉堡,王宫后面的建筑群据说是当年老教长寻欢作乐的地方。整座王宫的建筑使人感到气势不凡。

  萨那位于阿邦山和纳卡木山之间的萨那盆地,平均海拔2200米。萨那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夏季气温一般不超过三十度,冬季气温有时可低至零度,年降雨量约250毫米,萨那一年有两个雨季,每年的三月至四月为小雨季,七月至八月为大雨季,因萨那城市排水设施落后,雨季时常常发生水灾。

  明军的将士们冲进萨那城,抵抗明军战士的也门军队很少。他们在郊外的同伴被大明军队全歼,因此这些人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

  明军占领了萨那城,在此他们也遇到了何宁远部队同样的烦恼,大量的跳蚤给明军士兵好好上了一课。

  大明的军医只好指挥明军用开水浸烫明军的衣服和裤袜,让这些跳蚤无处藏身。明军士兵消灭了跳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萨那古城最早建于公元前两世纪。当时这古城内最著名的古建筑是‘艾姆丹’皇宫。据也门古书中介绍,这座宫殿呈正方形,有二十层,每层约高萨那五公尺,墙面全部用大理石建成,殿顶用半透明的雪花大理石建造。它被誉为阿拉伯半岛的第一座‘摩天大厦’。可惜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建筑在七世纪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废墟。

  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萨巴王国公元三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新王宫,即著名的古丹宫。萨那城周围过去砌有高大的城墙,开有八座城门。这就是著名的‘也门之门’。这座门出名是因为当年绿教圣人曾派遣他的弟子穆厄玆到也门教授当地人诵读绿教经书时,他就是在此地从骆驼上下来的。在也门人的心目中,‘也门之门’不仅是一座城门,更是一座‘知识之门’、‘智慧之门’及‘理智之门’。‘也门之门’的古老城门,有一个不甚宽敞的广场,各种摊贩云集,喧嚣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从广场周围扩散开去,矗立着一座座中世纪风格的方形建筑,一般高三四层,一路往前走,眼前出现几条狭窄的土路通往四处。土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两旁是店铺,售卖各色物品。置身城内,仿佛进入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所描绘的场景。萨那市内星罗棋布的街道是按公私不同用途区分的。从城门到住宅街门,从主要街道到集市,这种分类避免了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石头、砖、土坯、大理石、彩色玻璃将不同的材料缝隙、颜色、纹理和谐地同时显现出来。

  也门按自然状态,也门可分为5个区域---山区、高原、沿海地区、鲁卜哈利地区和群岛。也门南部属热带干旱气候,一年分凉热两季,4到10月为热季,平均气温37度,11月到3月为凉季,平均气温为27度,此地年降雨量为50毫米。

  亚丁气温较高,热季气温高达41.8度,凉季气温最低17.5度,年均降雨量94.7毫米。

  也门北部气候种类较多,东面缓坡伸向鲁卜哈利沙漠,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气候干燥,炎热少雨;中央高原,海拨米高,气候凉爽;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雨季集中在3到5月和7-9月;西部红海沿岸是帖哈麦地区,气候炎热而潮湿,夏季气温一般在35到40度,湿度一般为80到90%,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这些地方的反明武装,在大明军队的围剿下,全部被剿灭。

  在何无敌的指挥下,大明军队终于彻底占领了也门,大明军队将目标投向了阿曼。

  何无敌鼓励手下的士兵说:“都是人,有人苟且偷生,为一碗米饭,有人仰望天空,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已经征服了也门,再占领阿曼,就可以结束这场战争了。以后,在我们大明境内将都是和平。到时候,你们就都可以回家了。”

  明军士兵非常高兴,一个个高喊;“回家,回家,和平,和平。”

  除了北非和阿曼之外,明军已经几乎占领了所有的文明世界,和平将在大明境内出现。

  到了也门何无敌才知道,原来章项阳不是无法占领也门。

  只是,他不习惯对付也门的沙漠游击队。以前,明军占领的奥斯曼帝国领土,因为奥斯曼的愚蠢官吏竭泽而渔,所以明军所到指出,无不受到当地受压迫的贵族和百姓的欢迎。

  大明的军队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的后果导致,当也门的游牧部落,用游击战来打击明军时,让他们很不习惯,以至于影响了明军占领也门的速度和进程。

  有段时间,明军包围了所有主要城市,却不敢进入这些城市,他们害怕也门人偷袭,大明战士的精神非常疲倦。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明军不得不对内陆的主要城市解围,而将精力放在沿海地带。

  对付这些阿拉伯人,何无敌请出了许蕾姆,他说:“你给我准备一批阿拉伯间谍,最地道的那种,我要用这帮阿拉伯间谍搞死那些猖狂的沙漠部落。”

  在许蕾姆的协助下,一批批阿拉伯间谍被迅速的招募起来,大明沙漠里的骑兵因此大大受益,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瞎子聋子,变得消息通达起来。

  柳亦菲的军队得到统治,在宰比德附近,有个大部落的首领正在举行宴会,他们在举行婚宴。

  正当这个部落都沉浸欢乐之中的时候,五万明军骑兵日夜兼程,赶赴宰比德。

  宰比德在公元7世纪就已存在,拥有著名的绿教大学,并且是政治和贸易中心。

  那时是绿教圣人生活的时代,绿教力量在提哈迈平原已经建立。公元818年。齐亚德王朝的开国君主伊本?齐亚德把宰比德作为首都。他修建了防御工事并构造了运河系统。他的后代建立了许多绿教寺庙,并扩建了较早的阿萨绿教寺庙。公元1018年,其王朝结束。

  在两次破坏和重建后,城市在公元年统治的纳贾王朝和公元年统治的马赫迪王朝时遭受了更进一步的损坏。它的防御工事与宫殿被破坏而且面积也减少了。

  年间统治提哈迈平原和南也门的阿苏勒王朝,是该国在古代与中世纪最繁荣的时期。宰比德再次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大学的影响遍及绿教世界而且跨越了印度洋。与他们之前的统治者阿尤比一样,阿苏勒王朝也是建设者;他们建造了绿教寺庙、学校、喷泉和道路。他们的建筑创新,例如穹顶,已经永存下来。

  宰比德,仅有法蒂尼亚绿教学校保留了下来。

  在年统治的塔希尔王朝,宰比德开始衰落。

  大明的间谍渗透到了宰比德城内,宰比德城的统治家族的族长萨利赫正在欢迎贵宾,一些仆役给道贺的客人们客人熏香和喷香水,他们将檀香木点燃,放进香笼里,然后请客人站起来,解开上衣下部的纽扣,把香笼放在腹部。

  仆人们用嘴吹檀香,使清香扑鼻的烟气熏蒸客人的身体。仆人们用香水喷洒客人,萨利赫用芳香味来表达友谊。

  大明的间谍阿克拉姆与萨利赫见了面,这位曾经耶路撒冷的统治者,现在成为了一名间谍。不过,他的气度和见识仍旧不同凡响。

  阿克拉姆与萨利赫先互相致意问候,然后拥抱亲吻面颊三次。

  许多人则握手后与萨利赫互吻手背一两次,萨利赫与有些人握手后吻了自己的手背一次,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在也门的大家族里,娶嫁由父母做主。父母是一家之主,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且按照绿教教规,男女授受不亲,除了家庭和亲戚关系外,小伙子很少有与女性接触的机会,与姑娘们更是难得一见。因此,选择未婚妻这样的事情就只能依赖父母和亲友了。

  萨利赫的大儿子已经十八岁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萨利赫开始为儿子张罗婚事了。首先,萨利赫的妻子在亲友和邻居的子女中留心。

  在也门,妇女们有自己的社交活动,她们在闲谈、煮饭、做礼拜、编织毛毯之类的中互相交流。

  萨利赫的妻子通过这种方式来物色未来的儿媳妇,她相中了临近部落的族长的女儿。

  与萨利赫商量后,他们决定与这个家族结亲。

  来宾们大嚼卡特叶,这种东西又叫阿拉伯茶。卡特树是一种终年长绿的多年生灌木或乔木植物,生长环境多为丘陵和高原地带,株高大多培育在一米左右以便于人们采摘其嫩叶。

  卡特树原产于埃塞俄比亚的山区,传入也门大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莫桑比克等地也均有卡特的种植与消费。新鲜的卡特叶片放在口中反复咀嚼,其汁液会由苦涩转为甘甜,其中富含的类麻黄碱类物质能刺激人脑,令人产生欣快感;如果咀嚼卡特的时间足够长,量足够大,由于口中干渴,全身燥热,还需要大量饮用凉水。

  咀嚼卡特就会成瘾,24小时后卡特叶片的这种提神欣快作用将锐减。阿拉伯人用卡特叶作为酒类的代用品,所以卡特又被称为阿拉伯茶。

  卡特树生长期可达百年左右,本身具有抵抗多种害虫的能力,抗旱力强,并且因为卡特消费主要是消费其树叶,生长期短,管理简便,种植的第一年即可有收获,投入较少而利润回报丰厚。

  也门的男子,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和军人,大多数人都有咀嚼卡特的习惯。一边咀嚼卡特,一边工作或闲谈,消磨时光,这已成为也门人的普遍生活方式。嚼卡特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其费用也甚是惊人。也门家庭用于购买卡特的费用几占家庭平均总收入的一半。

  卡特作为也门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人每日下午一点后举行卡特聚会。大多数也门家庭都将自己家里最好的房间辟为卡特屋,以供议事或喜庆时聚会用。

  在这些人举行喜宴的时候,大明骑兵正在沙漠之中急行军。

  (本章完)


  (https://www.biqudu.com/58_58788/382264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ud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