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帝国支撑者 > 第九百一十四章

第九百一十四章


  “什么”弘治面色一沉,“那些尸身你们就没有查查”

  陈准苦笑不已,“宁王府中暗暗将这些尸身烧毁了,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咱们无从查起”

  哦弘治面色难看,恶狠狠瞪着陈准,“这些暴毙之人的身份你总知晓吧”

  “皆是一些护卫家丁之类的,说是染病身亡,怕有瘟疫可能,故此才烧掉的”陈准连忙回禀道。

  “这是谁说的确切”弘治瞪着陈准。

  “这些传言乃是来自于宁王府中的仆役之口”陈准一脸尴尬。

  “你们呢就没法确认”弘治面色难看道。

  “臣无能,请陛下降罪”陈准躬身请罪道。

  弘治瞪着陈准,久久不语。

  陈准背脊之上冷汗直冒,但却不敢有任何举动,静静听候陛下圣裁。

  “唉,也怨不得你”弘治轻声一叹,“想必宁王是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吧就不用深究了”

  “诺”陈准终于冷汗止住了,心中松了口气,终于过关了。

  不过,这也得益于现在一切事务太多,人手不足,陛下不想因降罪而减员,令人手更加的捉襟见肘。

  “此次宴会之上不可再出现什么纰漏”就在陈准自以为躲过惩罚而心中感念之时,突然弘治声音转为威严吩咐道。

  “诺”

  就在大家纷纷私底下猜测之时,明宅的第五张请谏新鲜出炉了。

  这份请谏显然就是请的王守仁,不错,正是那位王守仁,与明中信同甘苦,共患难的云南患难至交。

  这倒是没出乎大家的预料,只不过是没想到第四张就请了他而已。

  这却也没什么说的,王守仁自然是欣然应允。

  这份请谏还算是正常,并没有引起什么议论。

  接下来,第六张请谏也迅速现身,这份请谏却是令人大吃一惊,只因为,这张请谏直接被送到了锦衣亲卫衙门,直言送给牟斌牟指挥使。

  这又令得大家哗然,毕竟,锦衣卫的名声虽然这些年经过牟斌经营,还算是有所好转,然而,一提锦衣卫依旧令人心中胆寒,毕竟,锦衣卫诏狱的名声太过狼藉,这明家居然还大张旗鼓地宴请这锦衣卫指挥使,这可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更令他们大跌眼镜的是,牟斌居然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而且,据传言,牟指挥使当时接到这请谏之时却是浑身颤抖,满面激动,忙不迭地答应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矜持之态。

  当然,这是外人不知晓牟斌与陆明远的关系的缘故,但各大势力却是明了当年的因果的,他们心中却是极是酸涩,这家伙,陆明远这是为了给明中信撑腰,找靠山不要脸了啊,居然连当年背叛自己的弟子都原谅了,这还真是恩怨比不过形势啊

  不管大家如何想,第六封请谏也出现了,赫然是东厂督公陈准。

  当然,这封请谏乃是张延龄亲自送上门的。

  这,就更令得大家感到诡异了,要知道,建昌伯张延龄可是个混世魔王,他居然会为人跑腿,这可真是稀罕啊不知道跌破了多少人的眼镜,然而,这毕竟是事实

  人们也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大家虽然知晓明中信与张延龄有关系,但却没想到居然是如此的亲近,还能够令这个混世魔王心甘情愿地跑腿,这可真是日了狗了

  不过大家再想想,还真是,依明中信的关系,还真的只有张延龄适合送这份请谏,毕竟,陈准作为东厂督公,虽然在宫外有府邸,但是他常年呆在陛下身边,根本就是以宫为家了,在宫外根本就无法找到他本人啊但将请谏送给别人却是不妥啊毕竟,人家的身份摆在那儿呢张延龄作为外戚正好合适,明中信真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了

  而陈准接到请谏,也是为之愕然,他可没想到,明中信居然会邀请他,哦,不,准确的说,应该是陆先生居然邀请他。

  当然,这个邀请也说得过去,毕竟,陈准也算是陆明远的故人了陈准到是也没有迟疑,欣然应允了。

  这下,京师各界震动,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明家居然将锦衣卫与东厂的一把手都邀请了个遍,要知道,这两家可是死敌啊这请到一起,不打起来都算是好的啊明家到时可得协调好了一个不好,二者出现问题可就闹笑话了。

  一些人甚至已经提前想要看笑话了

  大家更是期待,这第七封请谏会请谁呢

  明家第七封请谏如愿发了出来,不过,这封请谏令得朝野之人皆是为之一肃,没有人再行议论。

  只因为,这第七封请谏居然是送到了大明宗人府。

  说到这大明宗人府,就不由得不谈到明朝的宗室制度。

  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汉晋宗藩裂土临民,犹如独立藩国;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而国家亦赖之,其后杂进诸科与寒素等,而宦绩相业亦相望不绝书。有明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形成独自的特色。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明代宗室政策,奠定于洪武初年,完善于永乐年间,包括宗室政治权力、经济待遇和宗禁几方面内容。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

  明朝皇族为朱姓皇室,本贯源自沛郡朱氏,后明太祖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又称凤阳朱氏。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系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王,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六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大明王朝设有宗人府,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报告,引进贤才能人,记录罪责过失。又有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员专司其职,定期公布。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洪武三年1370年称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称宗人府。宗人府设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属官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掌管发收公文。

  永乐帝以后,宗人府多由勋戚掌事,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办理,宗人府名存实亡。

  而今时今日,宗人府由勋贵武定候掌事。但他也不管事,宗人府管辖事宜其实已经都移交给了礼部。

  而明中信这第七封请谏居然是给了武定候,这可真心令人奇怪,他这是想干什么

  而且,这明中信怎么会想到要邀请宗人令呢

  武定候与明家也有不可分割的利害关系,但他应该是以私人关系邀请武定候的,为何却又要将送到宗人府直言要交给宗人令呢这有什么分别吗

  这封请谏还真是诡异啊

  然而,明家并没有因为众人的讶异就停止了派发请谏。

  而这第八封请谏就正常得多了,直接就送到了阁老李东阳府上。

  李东阳接到请谏也是一愣,他本来以为明中信绝不会邀请他的,毕竟,虽然现在已经解除了误会,而且李兆先已经上门表示了好意,他却也未曾想,这么快明中信就将一切恩怨放在了一边,邀请自己上门,虽然拟定名单的是陆明远,但没有明中信的许可,他也不会接到请谏的,于是,他也欣然应允。

  第九封请谏也接着派发了出来,而送上门的,还是一位阁老,谢迁。

  谢迁更是感觉诧异,毕竟,自己可是与这明中信没有什么交情的,而且,自己还在朝堂之上拦住了他进位太子伴读之事,论说,这家伙应该痛恨自己的,为何这次要邀请自己呢难道,这家伙不怀好意自己怕吗

  不过,现在人家上门了,还是表示的很是诚恳,只因为,这封请谏居然是刘大夏亲自送的。

  依刘大夏与明中信的关系,送这封请谏也不算意外,而且,给足了谢迁面子,谢迁自然是迎出了府门,毕竟,刘大夏虽然已经致仕,但却起复在即,他可不敢托大。

  然而,即便刘大夏面子再大,他也不能立刻答应,毕竟,虽然刘大夏亲自上门邀请,但明中信毕竟不过是一介秀才,依他的份量,自己这位阁老无论如何也不能掉价,人家一邀请自己就去,但是,他也不能直接描绘,毕竟,有刘大夏的面子在这里,故而,他给刘大夏的信是,自己要考虑考虑,到时再说

  刘大夏也不为已甚,送达即退,并不勉强。毕竟,他也拉不下脸,非得让人家前去,这里面考虑的因素太多,而且,陆明远交给他时,也没有强制要求他必须请人去,故此,他心安理得地离了谢府。

  不提谢迁如何想,第九封请谏也送了出去,而它的指向,不是别人,正是那位首辅阁老刘健。

  相比之下,刘健可是大开府门,迎了出来。

  只因为,这位送请谏之人居然是陆明远陆先生。

  刘健可不敢托大,毕竟,虽然年龄比陆明远要大,但他当年却也算是与陆先生共过事,也深深佩服陆明远,故此,二人把臂言欢,一番谈论旧情,谁也没有说请谏之事,只不过,在一番寒喧之后,陆明远在离去之时,将一封请谏放在了桌上,并没有开口邀请,而刘健也没有承诺什么,只是淡淡然,默契地只谈过往,而不谈今日。

  关注此事的所有人员皆以为,这就是终点了,毕竟,连天底下除皇宫内的天下主宰之外的最有权势的人物皆已经邀请,这明中信应该会消停了吧

  然而,令他们吃惊的事发生了,明中信的第十封请谏居然也发了出来。

  而它的目标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天下主宰,弘治帝。

  而且,是明中信亲自送的请谏,只不过,他并没有再请人帮助,而是亲自来到了紫禁城外,躬身立于紫禁城门外,恭恭敬敬举请谏过头,静静等候。

  这下,京师震动,这小子,还真是胆大包天啊你不过就是一介秀才,居然想要邀请天下至尊前去你那小小的宅院赴宴,这不是找死吗

  各大势力齐齐将目光投向了紫禁城,这个至高存在。


  (https://www.biqudu.com/48_48493/349826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ud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