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三十九章 基地

第三十九章 基地


  在陈启立心中,早已不把这个青年视为雇主。/wwW。qb5。c0М\\不管他训练的这些人名义上叫什么,但实际上就是军队。陈海平是这支军队的统帅,而他则是贯彻统帅意志的将军。

  这种感觉非常好,从来没有的好过,不知不觉,陈启立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在训练场上,他不再是一个老农,也不再是一个村长。

  听到陈海平的吩咐,陈启立双脚一并,腰往上挺,中气十足地说了声:“是。”

  即便对军队一无所知,三爷也感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变化,他诧异地看了兄弟一眼,又转头往昂首挺胸,走的又快又稳的陈启立看去。

  这还哪是那个谨小慎微的老农村长?

  “立——正!向——右转!齐步——走!”

  三爷越看越是不解,这怎么了,不就是走的齐点吗?齐步走了一会儿,忽然,陈启立又喝道:“正步——走!”

  齐步换正步时,突然就出现了啪啪啪啪的整齐的脚步声,三爷吓得一哆嗦。

  四十多人踢正步,尤其还高矮不一,在熟悉这些的人看来自然不够威风,但对头一次见的人,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种种因素,这些人的忍耐力和服从性都要远远高于后世,所以陈海平对踢正步的要求更严格,要求更高,比后世那支无敌雄狮的要求还高。

  “三哥,现在人少,高矮也不齐,等今后人多了,人齐了,组成几支二三百人的方队,那时在走这种正步,气势会完全不同。”

  这完全可以想象,三爷也可以,他知道兄弟的意思,也愈加看重兄弟的能力,但是,还是但是,三爷这心还是不踏实,还是虚的很。

  在回去的路上,陈海平跟三爷道:“三哥,你没事思谋思谋,既然他们一定会动手,那就在我们有足够银子的基础上,看能不能反掏他们一块肉吃。”

  三爷苦笑道:“这种心眼你可比三哥多多了,你为什么不想?”

  陈海平道:“我有更多的事要想,还顾不上这些,如果三哥也顾不上,那就不理他们好了。”

  见三爷还是不安心,沉吟了一下,陈海平又道:“三哥,你能不能找几个善于刺绣的高手?”

  “这还不容易。”三爷随后不解地问道:“你找这些人干什么?”

  陈海平笑道:“她们或许能为三哥解决银子的问题。”

  三爷更加不解,问道:“海平,怎么回事?你说清楚。”

  踟蹰了一下,陈海平道:“我现在还说不清楚,只是有这么个想法。三哥,你现在就去办这事,但记住要最好的,而且是我们绝对能控制住的,也就是说让他们举家搬来。此外,再弄几百斤羊毛来,质量也要最好的。”

  ―――――

  随着春暖花开,新立屯一天比一天热闹,每日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比过年热闹百倍。

  佃户给主人家白干活那是天经地义的,别说工钱,十有**连顿盐水泡饭都不管,但这位陈家少爷不同,虽然也没工钱,但管饭,而且管好饭,大米白面,顿顿有肉。

  在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所以这不仅不是坏事,而且还是打破头的好事。老百姓除了力气还有什么,但力气换不来大米白面和大肥肉。

  有了这些怀着无限热情,又竞争极为激烈的好劳力,训练营的建设多点分工,齐头并进,进度极快。仅仅一个月,训练营主体骨架就都完工了,如果要不是因为建房材料的限制,进度会更快。当然,所谓主体骨架只是整个训练营的一小部分,现在建的只是为了满足目前的需要,以后需要了还得继续建。

  山西产煤,房子的骨架一建好,就立刻开始熏烤,使之可以尽快入住。在这期间,训练没有丝毫耽误,不管刮多大风,下多大雨,天天都如一日,不许有丝毫懈怠。

  四月末,人员开始陆续进驻,吴昌全和焦立衡的徒弟们等人的亲族家小也都搬来了。

  经过这三个月的严酷训练,陈海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和猪没有什么不同,这个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人吃不了的苦,只有人享不了的福。在狂风暴雨的泥地里摸爬滚打,一开始有很多人都病了,但很快,就是小孩子,再也没有轻易得病的。一句话,猪吃的东西人也能吃,而且不会得病,跑肚拉稀,只要适应了。

  训练营是陈海平设计规划的,当然带有后世的风格。训练营很大,实际上就是一个军事基地,有各种相应的设施。这里最让人觉得新奇的是建有大型的养猪场和养鸡场,和后世的差不多一样。这种规模的养猪场和养鸡场会使效益最大化,不仅可以供应基地的需要,更可以拿出去卖,搞点副业。

  基地不仅养猪养鸡,还养鸭养鱼,小河两端,筑起了两道拦河坝。坝不高也不大,坝口的河道内装了铁丝网,这样就能把鱼和鸭都圈在指定的河段内。

  五月初,训练营招慕了第二批人员。

  这一次要比上一次热闹多了,报名的人数超过了一千三百人。自然的,这次的竞争更为激烈,条件的要求也更高。这不但是因为报名的人多,更是因为人员的素质大幅提高。那些最后入选的很多人,他们踢的正步不比经过严格培训的那些人差多少。

  对这批新人的素质,陈海平很满意,主观能动性就是重要。人的**强烈到了某种程度,什么苦与累实际上都是小菜一碟,不足挂齿。最初招的那四十七个人,不管年纪大还是年纪小,陈海平惊奇地发现,他们都是好学生。

  抛开傻子和天才,大部分人实际上都差不多,之所以读书有些人是好学生,而有些人不是,主要的原因没别的,就是好恶的问题。

  那四十七个人,有很聪明的,却没有很愚笨的。不仅没有很愚笨的,甚至是连笨的都没有。陈海平认为,这是强烈的**让这些人把勤能补拙是良训的古训演绎的淋漓尽致。

  天才不能量产,但人才可以。他这下更有信心了,一口气超计划录取了四百七十一人。在这四百七十一人里,十二岁至十四岁的少年占了多一半,达二百八十三人。

  最新全本:、、、、、、、、、、


  (https://www.biqudu.com/27_27895/178036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ud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