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雷霆反击 > 第三百一二章

第三百一二章


  743待修的坦克

  美军E3预警机突然自己可以调派的兵力十分不足,尽管第一轮中距弹对射似乎以双方各自脱离而告终,但是中国战机从后方赶来的第二批次战机,立即发起了一次攻势,预警机发现第二批次仍然多达12架战机,大部分是重型机。

  这其中并没有太复杂的战术,只是试图将单纯的数量优势发挥出来。几天来中国空军的空中调度能力一直在稳定提升中,但是迟迟不能在与兵力捉襟见肘的美空军对抗中,获得决定性的优势。中国空军似乎很难运筹得当,将数量转化为胜势,但是量变在积累中。最终,年轻的指挥官们决定发起一次决定性的空中战役,利用新到手的2架伊尔78型加油机外加巴基斯坦空军的1架同型号飞机,形成紧靠前沿的新的加油区,这大大增加了中国空军同时投送兵力的能力。在美军的计算中,轰油6型加油机有限的载油量,根本不足以对歼11编队进行加油,而中国空军的指挥能力,也不足以同时指挥大量飞机作战。

  美军E3向东达到极限位置,然后转向向西飞,几乎就是几天来的固定航线。显然这样的时刻,它们必须保持最简洁的线路,以保障视野。档在1架E3与中国战机之间的,只有几架F16C和高空无人机。

  正在撤出战斗的F15战斗机,将占据跑道和地面勤务时间,势必打乱敌人节奏,就如同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郑辉努力爬升,占据12000米高度,准备抢先攻击F16,他时刻注意着预警机,掌握着距离,但是没有使用雷达进行跟踪,现在还不能打草惊蛇。他看到了敌人预警机仍然四平八稳地在航线上飞行。

  另一个编队的歼11抢先抓住机会,向F16发射了中距弹,虽然是在极限距离上,但是对手被迫转弯,他们可以地甩掉远距离上的中距弹,但是不能迎着导弹飞行,这些导弹最终会坠落地面,但是F16很难再转回转场。

  中国机群乘势进一步压迫敌人的空间,歼11/16系列的挂载能力,使得它们不必在第一次射击后就因为导弹射尽而退出战斗。

  郑辉的编队向着逃遁的F16,4机佯装追击,他同时请求指挥部允许他对敌人预警机进行一次突袭。这不是他个人的突发奇想,作战计划的目的就是压缩对手空间,敌人预警机是最终的目标。如果预警机被逐出战区,意味着阿格拉的地面雷达无法例行机动,而地面雷达存在着很大的曲率死角,这无疑是倒下的第二块骨牌。

  指挥机立即批准了攻击请求,但是指挥机上的宋宁,要求等到那架E3离开爱国者导弹最有效的防御区,再动手。如果有一队战机同时对爱国者雷达发射反辐射导弹,至少可以瘫痪地面防空一段时间,但是空军暂时还无法协同到这么精确的地步,暂时只能等待敌人自己犯错。

  郑辉紧盯着来自东南的雷达,那部爱国者阵地上的雷达跟踪着所有的目标,但是望楼正在远离它。地面部队在英迪拉机场发起的攻势,使得印度部队在新德里的防空区域,又大大地缩小了一块,这使得郑辉有了可以实施偷袭的空间。

  他不知道那架E3为什么还要保持原航线,也许他们还有一些有恃无恐的资本,或者附近还藏着一些自己看不到的兵力?如果空中还藏着F35,那么它们反而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制空作战,这是在巴基斯坦战斗中总结得到的经验,隐形机必须面对如何在空中如何保持姿态的问题,它们的首要原则,是将比较隐形的一面对准对方的辐射源,飞行员满脑子都是这些,并且有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看见了,这势必会限制战术能力,当然对于双方的此类战机而言,问题是一样的。

  几天来,阿格拉基地的地面雷达与空中预警机一起支撑起巨大的空中防御,如同一道无形的墙阻挡中国空军突入走廊地带。这种配合关系看似完美,预警机需要爱国者导弹提供保护,而地面基地,则需要预警机对地空偷袭目标的探测能力,以确保不被偷袭,现在这种互相掩护的共生关系,将要受到挑战。

  郑辉等到了时机,突然率领编队向西南转向,向250公里外的预警机扑过去。他并没有急于跟踪主要目标,而是对相对小的宽度进行垂直扫描,以确保看到目标周围的护航战机。如果确实存在这些东西,它们准备应战的话,无论是改变姿态抢占位置、使用雷达或者打开弹仓都会露出马脚。

  后方指挥机先于郑辉看到了2个反射微弱的目标,在大致4000米高度急速爬升,正是过大的爬升角度,将其暴露出来,敌人果然还藏着一些东西。暂时还无法判断敌机类型,也许是沉默鹰或者F35,不过不大可能是F22。根据现有的信息,前两种战机大角度爬升时,对地面雷达仍然可以保持最大隐形状态,但是其进气道,对于空中雷达则会变得不那么隐形。

  敌人双机一闪而过,进而又不见了,不过郑辉大致掌握了这些目标的所在区域,目前E3仍然在8500米高度,而隐形机在更低的高度,在中距弹对射中将处于极端不利的位置。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可能是F35或者沉默鹰不够全向的隐形能力,他们转弯时也许需要利用F15C编队作为掩护,并且降低几千米的高度。

  自从在巴基斯坦南部吃了一些亏以后,这些飞机的出动,就变得十分谨慎起来,这确保了它们实际上一直没有暴露,当然也没有发挥任何的实际作用。

  随着距离接近,郑辉的雷达开始有所发现,可以断断续续地看到目标,暂时无法持续跟踪。不过相控阵雷达的快速扫描可以给对手施加心里压力,一旦对手打开弹舱,自己或许无法抢先开火,但是绝不会落后太多。此时另一个歼11双击编队也加入到了追击预警机的序列中,他们可以通过数据链看到敌人隐形机的位置。

  东部爱国者导弹始终没有开火,它需要面对更多更加迫近而又真实的威胁,郑辉正在远离阿格拉的编队,在ICC系统的优先排列中,排到了后面。

  编队中的3号机,率先锁定了一架敌机,并从特征判定为F35,敌人立即打开雷达做开火贮备。半分钟内,双方距离从70公里缩短到50公里,这次歼16竟然抢先射击,而敌人还没有进入到射程内。

  郑辉没有参与开火,他将节流阀推大底,加速向预警机冲过去。对手被迫在十分勉强的,相差3000米的高度差的条件下反击,仰射将大大折损导弹射程,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选择,如果不开火,甚至没有掉头逃跑的机会,一旦转过180°意味着这架飞机会变得不那么隐形。

  按照既定的战术,它们躲在稍低于F15C的高度,通过数据链获取战场信息。只有机会绝佳时,才突然杀出发射中距弹,预定袭击那些高度较低的攻击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导弹射程。但是节奏被打乱后,空中的攻防变得变扭起来。歼16占据的高度优势部分克制了其隐形优势,更别提对手的数量,简直是噩梦。

  尾随的歼11抓到了机会锁定了打开弹仓的敌机,他们试图紧追上去。F35打开加速向南方逃跑。它们被几枚中距弹撵出了战场。

  望楼预警机没有那么强的加速能力逃走。它只能降低高度,将时速提升到大约1000公里,而郑辉利用4000米高度优势进行俯冲和短时间加力获得了接近1.8马赫的速度。这将使得导弹获得极大的初速以及额外的重力加速度。

  他在10秒钟内,发射了4枚中距弹,然后向西转弯。2架新赶到的F16试图从200公里外跟踪他,他可以强行原路返航,不过也可以从王镇北的地面部队上方绕新德里一圈回去,敌人追击时,必须小心地面上的红旗导弹。

  还没有人知道导弹是否击中了目标,也许要等第二天天亮后的侦察卫星报告,大型飞机坠落燃起的大火不容易熄灭。无论如何,敌人被逐出了空中走廊。随后赶到的作战飞机,开始将袭击重点转向袭击阿格拉的地面设施,新德里的印度防空部队突然发现自己的压力减弱了,在制空权确立前,他们不再是打击的重点。

  叶林斯基的部队正陷入苦战,正面敌军主力正轮番发起攻击,试探他的防御弱点。M1A2坦克的贫铀装甲和同样材质的穿甲弹,可以确保阻喝对手不进入2公里范围,但是对手的火力还是让他吃惊不小。3公里外忽进忽退的中国坦克,随时都处于机动状态,即使射击也不停车。中国坦克的火力反应速度也较之美军快一些。它们躲在烟雾里靠近,突然出现迅速射击,然后转瞬又发射烟雾隐藏自己。而M1A2的理论瞄准速速,在这个战场大打折扣,一部分原因在于对手的激光对抗系统,总是在破坏激光测距,而对手的瞄准却不受此影响。

  暂时叶林斯基还能站稳脚跟,但是他发现对手的侦察手段十分之多,有人甚至发现中国坦克车长们,在炮塔上投掷小型无人机。部署在M1A2坦克部队后方的猎豹自型高射炮,以及那些老掉牙的,由盟国提供的M163近防系统,已经击落各种小型无人机,其中最小的和玩具差不多,有一些甚至完全没有侦察设备,不知道飞过来干嘛的。

  叶林斯基并不知道中国军队之前与印度军队作战时获得的经验,就是用大量低成本无人机,来掩护那些真正安装了高价值传感器的无人机。当然吸引防空火力,也是一些小型无人机的使命。

  日臻完善的美军防空,除了部分独立作战系统外,主要由爱国者信息协调中心(ICC)以及前沿防空指挥与控制系统(FAADC2)组成,后者的软件可以根据一定的轻重缓急原则,通过数据链分配优先目标,一般而言其针对的都是比较靠近地面部队的低空目标,该系统强调了反应的敏捷性,可以向无人机甚至迫击炮弹大小的目标实施反击,但是实际上无法真正分辨目标价值。

  中国军队通过简易无人机,消耗高价值的防空武器的战术十分有效,即使交换一枚价值不那么高的,复仇者系统发射的毒刺导弹,仍然具备其价值,至少可以提高侦察用途无人机的生存率,使之突破到更深远的地区。

  贺凡正在琢磨进攻的最后细节,他的部队还没有贫铀弹,所以进攻必须十分小心,敌人夜间的侦察能力十分强大,与印度军队不可同日而语。2个小时前,他的一个连过分在前沿暴露出来,立即遭到了一轮火箭炮袭击,可以说损失惨重。

  目前的情况,敌人在夜视距离和击穿距离上掌握了一些优势,但是数量优势始终在自己手中。敌人发射的无人机几乎都有夜视系统,一半的无人携带激光制导炸弹,但是总数很少,他的防空系统,仍然可以有效阻挡八成以上。而对手的防空武器来源比较复杂,通过link16数据链整合的前沿防空系统效率日臻提高,其后方甚至还部署了数量不明的激光武器,可以以较低成本消灭无人机。

  贺凡紧盯着屏幕,等待一架为炮兵展开侦察的无人机钻到敌人头上发挥视频信息,他的155毫米榴弹炮营还有半个基数弹药,绝对不能浪费,他希望把这些弹药倾斜到敌人坦克后方的炮兵和机械化步兵头上,能摧毁几个指挥部的话,当然更好。他知道敌人的一个旅级指挥部就在自己火力覆盖得到的区域,而敌人也一直在侦察自己指挥部的位置,他的一支电子欺骗部队,一直在后方模拟一个团级指挥部,下午至今,已经被攻击了4次之多,其中一次,对方甚至使用了ATACMS战术导弹。

  无人机缓缓向前移动,每当收到前方出现敌人防空火力新的信息,飞机就会修改一下航程,一绕开敌人火力,飞机通过下方的一片烟雾,那是双方坦克用来隐藏自己的通常手法。烟雾后面是一些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的悍马车,旁边公路旁低速行驶的轮式战车则显得沉稳得多。画面上突然一道闪光,随后无人人视野旋转着坠落下去。

  看来情报没错,确实是激光武器。

  “修理连,你们那里进度怎么样。”

  无法立即实施炮击,他只能先问一下6公里后方的修理部队,这是一个人员和装备加强过的单位,每个排都有一辆99式坦克同样底盘的抢修车,这是他快速推进的幕后法宝,自从他发起进攻以来,该部队修复的坦克以及其他装甲车辆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50辆(次)。他在教导部队时就注意到修理部队的重要性,坦克是一种很容易抛锚的车辆,平时总是是损坏行走系统,战时则可能被打坏任何部分。

  “最新有3辆战车完成了履带修理,更换了几个负重轮,一辆更换了发动机零件。但是有4辆无法战场修复,只能拆除重要零件备用了,”修理连连长说道,“你知道,被末敏弹击中总是很麻烦,我没有更多的发动机总成。”

  连长说的确实是事情,末敏弹对人员的伤害不算大,但是总是自上而下贯穿发动机舱,这意味着发动机整个报废,如果陆航的直升机运输通道还存在,这些坦克还可以迅速修复,但是现在则不然。好的修理部队总是善于在零件奇缺的情况下,将一堆坏坦克拼凑成几辆能够作战的坦克,但是一旦某支部队落入敌人火箭弹散部的末敏弹范围内,情况就会很遭,因为大部分坦克都坏一个地方。

  744金属碰撞

  “至少要把自行高射炮抢修出来。”贺凡说道,“总攻用得上。”

  “我只能尽力而为,要是轮式战车会容易得多。”

  修理连连长说道,作为修理单位主官,他觉得修理坦克实在消耗太多工时。

  王镇北的部队大量装备了8X8轮式底盘的单管35毫米高炮,除了跟随坦克能力欠佳,其防空能力对比双管的35毫米火炮并不落后太多,而对后勤保障的依赖却要小得多。

  贺凡耐心地等待着时机,他刚刚获得一些消息,王镇北的一支部队报告,看到了一架大型预警机拖着火焰向南坠去,这意味着敌人的空军出了大纰漏,不过他也不能干等着战事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变化,这样等于放弃了主动权。

  他希望能够继续调动敌人,但是一时无法找到傅小光。十分钟前,傅小光还在化学工业区以北的某个地区,当时通讯还畅通。他交代傅深入到敌人后方,好好打一下,首要目标是使得对手进一步分散兵力,这样他在正面就更有把握。

  叶林斯基以为他有可以无法无天,这只是他的一种错觉,不过这种错觉导致他不太愿意分散兵力,这一点对林淮生利弊参半。叶林斯基的指挥保守,下放权力较小,其指挥部试图通过数据链指挥每一个排,这是美军传统;某种程度上,数据链困住了下级军官的手脚。他倾向于将次要方向的机动作战的任务,交给日韩澳以及印度军队,而由自己面对主要敌人一决雌雄,这使得他面临两个困境,其一是指挥部存在被空中火力一次性解决的巨大风险,其二则是他的对手如果看穿这一层,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薄弱地区行动。

  傅小光暂时失去了联络,不过依旧在向新德里进逼,在几支围堵的敌人中间穿甲前行。敌人在夜里,变得格外笨拙,而他则是游刃有余。

  他向新德里主城区进攻,就是为了闹出大动静,吸引更多的兵力。为此,他将分散成排的的步兵战车,撒出去,利用准确的地形情报和热像仪优势,沿途偷袭,打击公路上的敌人。这些战车动静比坦克小,可以悄然靠近主干道,从1公里外,用100毫米火炮和并列机关炮迅速收拾掉敌人的卡车车队和牵引火炮,然后消失在夜色中。敌军刚刚恢复的通道,被这支部队搅和成一锅粥。

  印度部队通过亚姆纳河上4座公路桥1座铁路桥,以及11座浮桥组成的连接数条主干公路形成的运输线,傅小光的部队则跳跃在这些血管之间,让帕斯阿德恐惧不已。

  傅小光的坦克没有参与偷袭,而是一直向西机动,凌晨时分,已经非常接近了新德里主城区,如果是白天,他应该可以看到隔着亚姆纳河的甘地纪念馆了。

  为了拦截这不足1000人的突击部队,帕斯阿德调动了3个师以及大量的准军事力量进行拦截,加上调动了另外6个师在甘地机场进行拦截作战,他的大部分机动兵力已经消耗殆尽,但是他始终无法掌握敌军的具体情报。陆军元帅的大部分部队都缺乏夜间侦察能力,也不大愿意在夜间展开搜索作战,因为你那一避免友邻间因为惊慌失措以及通讯不畅造成误伤。

  傅小光趁着敌人的呆滞不动,向北搜索敌人的重要目标,他的优先打击对象,是敌人沿着朱穆纳河部署的大量防空阵地,这些导弹阵地通常有伪装,不怎么开机,但是对空军构成巨大威胁,战机从远处很难发现沉默的阵地,而夜视吊舱的搜索距离比地空导弹射程近得多。

  帕斯阿德环绕新德里内外城区,建立了国防通讯网络,他担心炮兵或者导弹阵地通过无线电联络会暴露出来,所以将这些预设阵地都纳入了这些利用电缆以及光纤建立的局域网,他的先见之明固然很有道理,但是也限制了导弹机动部署的灵活性。

  傅小光的坦克隐蔽行动,利用地形隐蔽自己。前方一辆侦察车看到了那穆纳大桥螺旋形引桥下方有一连串车辆的轮廓。

  河东的这一带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密不透风的简易建筑连绵几十公里,不过人民自卫军为了预防间谍渗透,已经用推土机在这片破烂房屋中推出了几片空旷去,然后通过几次故意的纵火,将大部分人都赶走了。这使得机械化部队可以避开大路,从这片残破建筑里靠近河对岸的一片摩天大楼和高级住宅区。

  他将坦克开到火车站月台附近的制高点上,与侦察车辆会和。远处大桥上灯光闪烁,敌人的运输车队正在徐徐前进,显然印度人知道,中国军队不会空袭大桥,所以他们在桥上并不管制灯光。

  傅小光调整视野,可以看到河对面一片灰色的高大建筑轮廓,新德里核心城区倒是一片死寂,只有寥寥几座建筑发出光亮。

  “对面的尖顶建筑就是印度最高法院?”他通过电台询问先到的侦察车车长。

  “是的,楼顶上有东西可能是轻剑防空导弹。不过距离有4公里,我们的火力够不到。”

  “旁边那座闪闪发光的大楼是怎么回事?”

  他注意到更远处的一座高楼似乎没有灯光管制。

  “我刚才对照了地图,是凯宾斯基饭店,有大量外国媒体,是绝对禁止攻击的目标。”

  “看到什么有价值的目标了吗?”

  “你看河西引桥下,好像是防空导弹。。”

  傅小光顺着指点向那边望去,河上有几只拖船缓缓开动着,河对岸的引桥下,有一些车辆,大部分的红外特征不甚明显,也看不到雷达天线,也许天线放倒了。只有几辆车辆热源比较明显,很想是值班的电源车。他仔细辨别了一会儿,确认是一个山毛榉阵地。

  躲到引桥下,确实可以有效避免头顶飞过的光学侦察卫星,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军队对河上的每一座大桥不切实际的,完整接收的想法,所以躲在桥下也可以防止远程火力袭击。不过躲在引桥下,躲不过河对岸的直射火力。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比在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附近的,王镇北的军队,更加接近了新德里的核心区域了。如果他带着自行迫击炮,这会儿就可以打到西北方向的总理府附近,至少可以让印度总理听到爆炸声。

  一支打着探照灯的印度车队正越过瓦砾向这边靠近,显然他们得到了一些附近居民的报告,这支部队只有一些装着机枪的吉普车,并不构成威胁。

  他下令步兵战车放下步兵,准备防御,然后继续部署向对岸的射击。坦克隆隆开动起来,寻找可以射击到对岸重要目标的位置。

  巨大的打洞机响动,立即将远处寻寻觅觅的人民自卫军引导到正确方向上,他们是少数在夜间仍然保持旺盛求战欲望的印度部队,不过一样没有太好的夜视手段。

  步兵战车上下来的中国步兵抢先利用附近的断垣残壁做好准备,中国步兵装备了大量微光夜视仪,而步兵战车拥有热像系统,占据压倒优势,而敌人只能通过坦克开动的声音大致判断方向。

  散漫的打着手电的敌人,越过最后一片瓦砾堆,他们开始喊话,希望确认发出动静的是不是自己人。

  100毫米杀爆弹突然在人群中开花,并列机枪发射曳光弹为没有夜视设备的步兵指示目标。敌人瞬间被杀伤过半。他们现在应该知道,不是自己人了。

  傅小光不为所动,指挥坦克向河对岸遥远的防空车辆开火,这才是高价值目标,并且他还要给敌人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地面部队已经到了距离总理府不远的地方,不久前印度部队和外籍军团才刚刚在引桥北面的德里门进行了阅兵式。他希望这个信息引发更大的混乱,最好能吸引一支美军装甲兵过来。

  河对岸的敌人导弹部队被一通炮火打乱,印度指挥官第一时间判断失误,他以为是城里的间谍扔了手榴弹,警戒部队四处乱开枪,这一幕被附近饭店楼顶的国际媒体拍到,居高临下的外国电台摄影记者,甚至比印度部队更先找到了对岸开火的坦克。

  大桥上行驶的卡车车队也陷入了混乱,一时堵塞起来,一些惊慌失措的司机停车逃跑,后续车辆撞到了一起。傅小光没有向大桥发射一发炮弹,他也不希望敌人把桥炸掉。不过这次袭击,仍然引发了敌人的炸桥程序,一直到最后一刻才被恢复冷静的最高指挥部制止。

  叶林斯基的指挥部内,各种敌情迅速汇总到眼前,暂时只有北方的日本人传来了好消息,而印度人防守的区域,则全部遭到了突破,开始向他求救。不过,正面敌人的炮火和机动都有所减少了,这是敌人耗尽燃油和弹药的兆头,他说服自己不能分兵去救印度人,新德里有几十万印度军队,只要坚持到白天,就能多少恢复一些战斗力,而敌人的兵力会随着时间而衰竭。他希望日本人能继续力挽狂澜,顶住北方的压力。

  亚希尼的坦克迅速从一堆堆燃烧的步兵战车旁通过,他草草数了一下,如果敌人投入了一个机步团,大约一半的兵力没有了。

  2连的一辆战车报告遭到了穿甲弹射击,没有击穿,当然敌人也没有暴露出来。夜视距离上,哪怕数百米的差距让所有车长赶到无力。这个距离随着诸多因素而变化,除了技术上的差别,以逸待劳的一方,因为发动机或者炮管温度较低,更容易在夜幕中隐藏自己。

  他将战车开到靠前位置,如果敌人从25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向他射击,他有把我抵挡一下。并且他信不过别的车组可以看到火光,并在对手发射烟雾的短时间内抓住机会。

  激光告警很快就探测到了一束意图不良的激光,这个设备能提供对方方位,当然最好的预防办法是发射烟幕弹避过这一击,比较傻的办法是不做防御,直接迎着激光开过去,当然至少可以用正面最坚硬的装甲碰一下,他选择迎面开过去,现在不是逃避的时刻,他换上了一发贫铀弹,等着敌人开火。

  他看到了前方地平线上一闪而逝的火光,这一击转瞬就到了。

  接近10兆焦的动能撞击坦克正面时,发出了短促而又顿挫的声音,这种震动能够传递到炮塔内,造成成员短时间的耳鸣,这意味着钨芯折断,装甲完全吸收了能量。

  选择挨这一炮使得他第一时间找到了目标,敌人不光夜视能力很强,而且远距离射击准头很好,如果说有什么缺陷,似乎是那门44倍口径的120毫米火炮,并不是这片战场上最强劲的。亚希尼敢于直面敌人,部分是因为对手刚刚远距离射击96式坦克失手,这让他心里大致有底,虽然他本质上讨厌将坦克战等同于装甲和火力的简单较量,但是今天他拖延了太多时间,只能拼一下金属硬度了。

  敌人射击后,在热像仪背景中凸显出来。亚希尼下令停车,以便于塔西姆能够稳定瞄准打出这一炮。从测距数字看,敌人也处于停车状态,距离接近3公里。稳像火控以及射击门控制,可以将高低方向的精度控制在0.1密位以下,但是对于2800米外的目标,这个数字仍然嫌不够,所以必须停车。

  那辆90式在射击后不久,开始发射烟幕弹,于是目标再次在消失在背景的噪波干扰中,不过那不要紧,因为塔西姆已经抓到了它,穿甲弹相对于炮射导弹的一个优势,就在于速速。对于一辆停车状态的坦克而言,炮弹飞到的区区两秒钟时间内,不大可能从原地逃走。

  伴随着巨大的摇晃,一发贫铀弹从99式坦克50倍口径的火炮中射出,直飞目标。

  90坦克果然停在原地等着这一炮,日本车长为了看清目标是否被击中,发射烟幕弹有一些晚,以至于被塔西姆的测距激光扫到,这意味着对手得到了射击诸元,他没有试图在烟雾掩护下逃离原地,从0速度启动并转弯,只能增加被弹面积以及露出较薄的装甲。他做出和亚希尼一样的选择,将最硬的一面对准目标,硬抗这一下,当然他预判对手很可能无法击中自己。根据统合幕僚部的情报,中国坦克的长杆炮弹在飞行抄过2公里后,弹芯会会失去稳定发生抖动,所以部队要求,务必将战斗限定在这个距离之外。

  贫铀弹直接击中90坦克炮塔正面,装甲如同奶油一样被钻破,炮弹直接贯穿炮塔,并且立即引发了内部火灾。

  自动灭火系统迅速将第一次火势扑灭,但是滚烫的碎屑飞溅到后部油路管道上,随即引发第二次大火。

  亚希尼看到了巨大的爆炸,显然目标内部的弹药噼噼啪啪燃烧起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biqudu.com/49_49197/292582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ud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