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雷霆反击 > 第二百四〇章

第二百四〇章


  599再次炮击

  果然2架飞豹的先后出现并飞向不同方向,使得使用随动发射架的轻剑系统上无法应对,它必须按照最优方案,将这部导弹的照射雷达转向了更具威胁的,可能威胁到自己那架,贴着山飞行的飞豹。雷达紧跟住飞速转弯的飞豹向西整整转过了100°,但是那架飞豹几乎以导弹发射架为圆心,隔着5公里飞行,使得导弹无法找到最优开火时机。但是照射雷达的移动,使得张成岩轻松避开了2枚失去指令的导弹。他在国内多次与类似系统模拟对抗过,真心觉得这部近防系统比垂直发射的红旗19或者俄制道尔M1要容易对付得多。

  当然,这些林林总总近程系统攻击模式都差不多,弱点也相近,如果单单依靠自身能力,发现目标的距离很近,所以留给它们的反应时间不多,无论是软件还是人为指挥,都极容易出错。一旦出错,当然就是致命的。

  偷偷扑过去的2号飞豹,此刻才突然拉起时,飞行员已经可以目视看到山顶上的发射架了,由于轻剑2000盲目地发射了2个批次4枚导弹,目前整个山顶烟雾缭绕,非常的容易辨认。可以看到发射架上还有另外的4枚待发射的导弹,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螳螂,此刻它还在向错误的方向上转动,跟踪错误的目标。这种导弹在发射架上时,其指向与照射雷达一致,由此可以目视判断出其指挥已经乱套了,无从应对第3个批次目标,对偷袭飞机自然也毫无威胁。。

  飞行员只有大约10来秒钟的时间来完成攻击,他迅速将准星对准山头发射架,进行持续激光测距,然后选择投弹,并开始水平投弹计算。

  由于目视可见敌人无力反击,所以他可以从容地保持平飞,这是保持连续弹着点计算所必须的前提,姿态或者速度上的改变,都可能使得火控计算无法得到正确的投弹时机,尤其在山区,0.1秒的厌恶,就可能使得炸弹掉到不相干的地方。当然12枚炸弹将分成6组,按照0.2秒的间隔落下,可以弥补一些误差。

  他不敢使用自动平飞,还需要小心盯着四周,以防无声无息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轰炸机就这么保持航向扑向目标,越来越近,那部装在拖车上的发射架开始慢慢转回来了,显然它终于琢磨过来,第3批次目标更具威胁。但是飞行员知道,自己快要飞跃敌人监视雷达的盲点了。

  HUD上允许投弹绿灯亮起,他按下投弹按钮,目标已经从HUD下方消失,大约距离飞机只有150米。

  几枚炸弹呼啸着先后落下,飞行员回头看到一连串的爆炸,然后转弯观察详细战果,落点稍微有些提前,不过整座山头已经被削平,上面的那部发射架连同一体化的发射车,则被落到山坡上炸弹的巨大气浪,掀翻滚落到山下了。

  “毒蛇,确认消灭次要目标。大概是轻剑2000机动发射系统,他们操作人员的水准很一般。”

  “毒蛇收到。”

  “是第一次出现吗?”

  “大概是的。不过需要和北线核实一下。继续注意飞行,搜索敌人自行火炮。”

  预警机上的宋宁回答道。

  敌人防线后面再次出现这种杂七杂八的北约武器,情报部门永远无法将所可能会出现在部队面前的武器统计清楚,这是对印度作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敌人总会有一些你预想不到的武器,过去60多年以来,印度向除中国以外的所有主要武器生产国采购,目前整个西方似乎在援助印度问题上,达成了不出人但是出枪的一致。对于飞行员而言,这是一种让人高度紧张但是又非常刺激的挑战,撞上一件新武器,确实是战争中值得夸耀的部分。当然,对于印度后勤保障部门而言,入门多样化的武器系统,绝对是一场无止境的噩梦。

  这些武器在孟买或者别的港口卸货时,总是包裹的严严实实,躲在阴暗角落里的情报人员,只能从遮挡的外形上猜测又是一种防空导弹或者地面车辆,这种含混的情报基本上毫无价值。

  此刻张成岩已经率先赶到了目的地,雷达搜索到了峡谷里正在转弯的自行火炮,它们确实能机动,但是一定跑不远。目标比想象的少,只有2辆自行火炮和跟在后面的运输车辆。也许其余的已经转过了这个弯。

  他从后方追过去保持平稳飞跃敌人头顶,12枚炸弹按照短间隔纷纷落下,将下方山谷整个覆盖。之前执行吸引火力任务的另一架飞豹赶到,转过弯来继续搜索,发现了另外的4辆自行火炮和随同车辆,可惜他们在狭长的山谷内以单列纵队,且队形拖得很长,无法一次赶尽杀绝。

  3架轰炸机几次从敌车队头上飞过,逼迫敌人出现混乱挤成一团,但是敌人采取了弃车而逃的方式,车辆倒是停了下来,但是队形依旧散乱,难以集解决。

  按照惯例,张成岩要求飞行员对为首的战车进行打击,同样使用水平投弹方式,将车队前方的1辆AS90战车摧毁,并堵塞后车逃跑道路。随后可能将有联合指挥部,派出携带激光制导炸弹的无人机来解决其余车辆。

  锡亚尔科特以东的旧城镇废墟内,亚希尼一直在等待着下一步的计划,他奉命前来已经48小时,期间完成了一次大胆的侦察。他换上本地人衣服,骑着从村里借来的一头驴子,就这么沿铁路向锡亚尔科特前进。借着高坡,远远看到了潜伏在铁路两侧干涸河床里,加以隐蔽的坦克和步兵战车,都是些很陈旧的武器,但是从各种战斗车辆排列的顺序看,敌人将要发起一次反攻。

  哨所里的印度士兵会在巴基斯坦人接近到100米左右时,举枪示意其后退,警戒很稀松,没有任何人盘问过亚希尼。大部分印度士兵没精打采,看上去士气不高,但是武器配置十分齐全。亚希尼注意到,步兵手上有很多便携防空导弹,山丘下还有被击落的中国无人机。

  还有印度兵从卡车上卸下纳格反坦克导弹,甚至还看到了美制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他不知道印度人手上的这种导弹是怎么弄来的,也许是从巴基斯坦军火库里缴获的。

  作为坦克手,标枪是他最怕的东西,对付这种攻顶导弹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在它落下前,及时发射干扰烟雾,破坏它的寻的器识别能力,但是时机只有几秒钟。

  如果敌人发射小组,老练到不使用激光测距,坦克车长就无法预知这种导弹将要发射,这种利用焦平面红外成像寻的的导弹发射后,不会触动任何告警,而车长们总是不停地360°搜索周围,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较大的目标上,很难观察到这些偷偷摸摸的反坦克小组。除非总是把头伸在外面,这又是容易挨枪子儿的习惯。。

  亚希尼对印度的纳格导弹,倒是不怎么在意,印度人从未研制过末敏弹,对攻顶导弹姿态控制技术的积累也不足,导弹在大倾角俯冲阶段,后通常找不到,或者打不中目标,他经历过几次纳格导弹攻击,只要保持速度,这种导弹几乎一定会从头顶错过。

  锡亚尔科特是整个北方集团除***堡外,在巴基斯坦境内最重要的据点,因为它是补给克什米尔的重要铁路枢纽。目前,从印度境内经由这里,向克什米尔运送补给的铁路交通,已经被中巴联军截断了,印度失去了至少一半的运输通道,只能有其境内蜿蜒曲折的公路,以及帕坦科特至查谟的一小段铁路可以使用。

  由于梅内亚姆中将在克什米尔高原上,塞进了整整四十万军队,加上当地居民,补给品短缺的问题相信很快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即使亚希尼这样的没有上过一天军校的小子,也很容易从常理推测出敌人的反扑在即,如果他是梅内亚姆中将,一定会拼死打通这条交通线,否则兵力上的优势,反而会变成吃饭的累赘。

  他的侦察差不多经历了整个锡亚尔科特前沿,他从敌人哨卡的位置,士兵的服装,大致能推算出敌人的出发阵地位置,以及投入部队番号和规模。

  另外,由于这一带的海拔渐趋升高,地面起伏比较大,对于坦克机动而言,非常的困难,他观察到了一些敌人放弃防守的山沟,显然认为其不适合坦克行动,显然敌人在进攻前,对巴基斯坦地形测绘是不足的。

  中午时分,他回到自己的部队。林淮生的命令刚巧到达,要求他提交一份计划,必须通过一次攻击,最大程度地打乱敌人反攻部署,而空军将配合他的行动。林淮生完全放任亚希尼自己决定行动方式,这正合了他的心意。之前尤尼斯有意让他在敌人进攻时,从侧面进行袭扰,他嫌这样的计划太过保守。他已经有了大致的谋划,就是在空军大举空袭时,由他乘乱从一条曲折的道路,绕到敌人后面,将梅内亚姆的全盘进攻计划打一个落花流水,然后全身而退。

  下午2点消息传来,新一轮的中印和谈,在最后关头,被印方面无限期推迟,从中斡旋的俄罗斯总统表示了遗憾。

  大约同一时间,在印度电视台的午间新闻节目里,发布了一段总理讲话录像,由于讲话提到了早上的一次袭击,所以可以断定讲话是在几个小时内录制的。

  讲话传递出了政府要求军队不顾一切地与敌人一决高下的强硬态度。卡汗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军队早上的火力袭击,完全没有军事意义,而只是针对平民,为了恐吓印度人的抵抗决心。目前,这次炮击已经造成了大量的印度平民伤亡,整个印度有理由被激怒;现在不是由外交官来解决问题的时候,现在是用刀剑摊牌的时刻。讲话结尾,卡汗再一次呼吁全世界,仔细看看那些公路上烧成灰烬的男人、女人和儿童。

  讲话中穿插了一些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从现场发回的图像,似乎用了什么移花接木的手法,图像中满目疮痍的公路上,没有枪炮和军车,只有一些烧焦的民用车辆以及焦黑的,无法分辨身份的尸体,但是在镜头转动时,仍然可以看到远处没有隐藏好的,2辆炮管耷拉到地上的T55坦克。

  录像中,有一名西方记者从地上捡起了一块扭曲的弹片,上面有“半穿甲”等中文字样,这显然是某种中国制榴弹炮发射的弹药残骸,但是常识上,不可能是从200公里外飞过来的。林淮生下令打过来的,其实是远程火箭弹,但是远征军使用的所有弹药的弹体上都避免出现中文,这着实让印度方面动了些脑筋,弥补了这个小问题。

  和谈取消,王镇北得到了可以跨过印巴边界进行打击的命令,正如印度总理说的那样,现在又到了用刀剑摊牌的时候了。整整一个上午,前沿炮兵得到了大量的弹药补给,侦察工作有序进行,他正准备大干一场。

  最先展开攻击的,是部署在后方地域的400毫米火箭炮,它们将袭击已经侦察清楚的,印度边界以东纵深地带的各种目标,包括延铁路补给站、兵力集结地区,前线机场,阿姆利泽和贾朗达尔的指挥部,也都在打击范围内。

  随后展开炮击的,是王镇北的155毫米自行火炮;部署在公路附近的,属于巴基斯坦炮兵部队的4个营的122毫米卡车炮,也同时投入攻击。其攻击目标为浅近纵深地域内的敌人步兵出发阵地,帕斯阿德时代构筑的边界防御工事,已经暴露的坦克集群以及炮兵阵地。

  即使由于部署时间不足,没有投入牵引火炮,这样的火力规模对于正面的印度部队而言,也是开战以来从来没有遭遇过的,王镇北期待,仅仅靠着这次炮击就可以将印度军队打垮,至少是心理上的。

  只有王镇北的122毫米火箭炮和林淮生手上直属营05式155毫米自行火炮没有投入攻击,这些武器在静静地等待前沿的进一步侦察。前者等待着敌人地面部队大规模混乱和进一步暴露,后者防备着敌人的炮火反击。

  600丛林里的鼬鼠

  炮弹铺天盖地地掉到印度人头上,每一门155毫米榴弹炮以极限能力,在第一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中,发射了近百发。几个营的122毫米口径榴弹炮更是打掉了近万枚炮弹;而远程火箭炮则使得敌人完全失去后方,即使远在100公里外的后勤运输线,也在打击范围内。这些火力将整个上午侦察到的,正面印度装甲第4师的部队的各种技术装备,前沿主要支撑点,狠狠地敲打了一遍。尽管无人机侦察的情况表明,发现的敌人装备之多,远超过了统计,预计有相当一部分的假目标被部署到了显然的地区,以抵消中国方面的侦察优势。不过王镇北是一个不吝惜弹药的人,他没有工夫核实目标,炮弹如下雨般分摊到所有暴露的目标头上,不管是真的假的,而无人机则可以通过炮击后的反应得到确切判断。一旦新的目标暴露出来,也立即会挨到炮击。

  帕夏尼塔中将在阿姆利泽的地下司令部,在爆炸声中动摇,每一次炮弹落得近了,地下堡垒的照明就会忽暗忽明地闪烁一会儿。从混凝土天花板上落下的沙石细屑,落进指挥部里每个人的脖子里,不过没有人在意这个。指挥人员在通讯室到指挥室之间的通道里来回穿梭,将丧气的消息带给指挥官。

  师长不知道中国人是否真正掌握指挥部的位置,但是整个阿姆利泽显然是炮击的重点,中国人至少知道这里有打击的价值。阿姆利泽距离边界35公里,之所以选择这里,是为了让指挥部靠近前沿,同时又留有纵深,防止被炮击,现在看来还是太近了。

  中国军队显然有一种射程至少50公里的大炮,数量还不少。帕夏尼塔已经颇有先见之明地将部队分散开来,将主力藏到比较靠后的位置,以对抗敌人的侦察/火力优势,但是经参谋部核实伤亡数字,还是以每15分钟一次的统计频率,不断地刷新。目前那些重要的防御地带,都在蒙受重大损失。

  由此可见,敌人发起的这场炮击覆盖地域非常广阔,甚至距离边界105公里的贾朗达尔附近的前线机场,也遭了远程火箭炮的袭击。第4装甲师下属运输直升机分队的12架米171直升机被一次报销,炸成了废铁。师长后悔自己没有定时移动这些完全暴露在敌人卫星侦察下的设施,只是因为他认为昌迪加尔的S300足够保卫那里不受敌人空军袭扰,同时他不觉得敌人有能跨越这么远距离的炮兵,这当然是参考了印度军队自己的龙卷风火箭炮射程,而得到的结论。

  现在他领教到了中国军队对火力的理解是与众不同的,当全世界都在醉心于战术空军以及灵巧炸弹的时候,中国人仍然热衷于将各种传统火器的射程推向极致,渐渐地,这些武器至少在射程上,已经将第2名的射程甩开不少;当然全世界都不是很在意这种变化,因为随着射程的增加,准头会下降。这也是很多人预测,未来战争优势来源于智能化弹药的多寡,而不是单纯的射程。

  战争前,中国就一直在各种场合推销他们的这些武器,没有故意隐藏多少细节,尤其是射程上的,但是印度军队的目光总是投向新式飞机和导弹,并不去认真面对这些传统武器,对战争面貌可能带来的改变。一旦当这些远程兵器与现代化的侦察方法,以及中段修正手段结合起来,其战术能力与成本两方面的优势,都将成为足够逆转胜败的因素。更何况敌人手上还有末端激光制导的炮弹,和可以通过榴弹炮布撒的末敏弹。中国人在阿萨姆已经使用过了这种精确度很好的武器。

  “该死的,他们的炮怎么打得这么准?”一名参谋嘀咕道,“刚才掀掉了211营的营部,副营长阵亡,营长下落不明。目前只能由一名主任参谋代理指挥。”

  “敌人空军有没有加强攻势?有没有跨过边界?”师长问道。

  “经常跨过边界,但是并不深入,我们的雷达不敢开机,他们也不怎么活跃。只是扔一些卫星制导炸弹,但是无人机每时每刻都在穿过防线,有一架甚至飞到了昌迪加尔上空。”

  “太可怕了,我们完全陷入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我们的防空火力一旦使用雷达,立即就会遭到敌人空军反击。他们现在袭击一切发射电磁波的设施,雷达车,通讯设备,目前近程防空武器,只能使用光学设备,效能至少减少百分之七十。这也让他们的无人机更方便从我们头上穿梭来往。”

  “依你看,他们什么时候会发起地面进攻?”师长问道。

  “不知道,我们的无人侦察机根本无法像他们那样自由来往,而敌人前沿的通讯侦听不到什么有用的。”

  “不是说以色列人和韩国人可以帮助我们侦听敌人的电台吗?”

  “敌人的调频设置几天变化一次,他们好像掌握了我们的电子侦察部队,跟踪适应其跳频变化的时间?总是提前变化加密手法。使得我们的侦听成为无用功。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在这么庞大的部队中协调这种工作的?换做我们,大概会乱套。”

  “这一点提醒了我,他们会不会一直在偷听我们的通讯?我在新德里时,英国武官提起出这种可能性,他认为我们的加密通讯存在漏洞,他建议我们选一种南方邦的土话进行无线电呼叫。这都比加密设施更可靠。”

  “英国人总是信不过我们。”

  “是的,他们对我们太知根知底。”

  说着话,有人递过来一份新的伤亡报告。帕夏尼塔接过来看了看,眉头再次紧皱起来。

  “前沿炮兵营进行了一次短促射击,立即遭到了火力压制,打到弹药车了。看来他们还留着后手。”

  “师长,我们现在怎么办?困死在这里?”

  “暂时只能按照陆军参谋部的命令进行防御。不过斯潘加将军给我交过底,用装甲师防守只是权宜之计,这条边界也不具备战略价值,必要时可以后撤。”

  “能撤多远?我们后面可就是昌迪加尔,如果……我们无法击退敌人,那高原上40万人的所有后勤补给线可就都断了。”

  “让前沿部队先撤到第二线,至少可以避开敌人一部分的火力,看看敌人的动静再说。”

  下午3点40,炮击进入到第2小时。王镇北手握一份敌人损失的大致情报,他知道现在到了可以发起攻击的时刻了。这是一份来源隐秘的报告,林淮生那里也语焉不详,只说不要多问,十分可靠。

  他知道,与自己协同行动的,还有一支神秘的电子侦察部队,实际上完全不受自己指挥,也不怎么听林淮生的,他们躲在作战部队后面,偷偷跟踪在加密状态下,不断变化频率的敌人电台通讯,这当然只是其一,因为除了频率,敌人的通讯自然也是加密的,至于怎么破译的,他不去想。另外,他还知道一件事,就是中国的侦听部队,一直是避开巴基斯坦人陆军的,巴基斯坦方面至今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也许他们也监听巴基斯坦陆军的一些通讯。

  与上述猜测可以印证的是,最近几天上级突然连续过问了,巴基斯坦军队进入印度边境后,可能面临的纪律约束问题。王如实表示,对平民施加报复的动作一定会有,政治上将会十分棘手。这一点从对印度第9师的合围作战中,印度军队拼死也突破巴军防线,要向中国军队投降的事实上,可见端倪。

  印度军队内部流传着,巴基斯坦陆军不接受俘虏的传闻,所以他们抵抗巴基斯坦人的作战意志非常坚定。当然,相对于本地区各种派系的游击队而言,巴基斯坦陆军仍然算是比较仁慈的。

  他手上的另一些情报,是关于敌人部队从20分钟前,已经开始退却的,这是侦察机观察到的。不光是退却,还在有计划地破坏了道路和桥梁,也许敌人指挥官被炮击打怕了。

  从战役上看,他的装甲兵力必须快速挺近,绕过一些坚固防御带,破坏敌人的有序撤退,尽量多地围住敌人;而歼敌任务,必须留给后面的巴基斯坦部队。

  林淮生的命令已经下达,要求坦克部队在面对敌人分散的部署,也作出了分散兵力的攻击,他命令坦克部队分成两路越过边境,一路迅速向帕坦科特前进,尽量利用森林地带,不要让敌人察觉到意图,帕坦科特有最后一条通向查谟的铁路,是敌人必救之地。另一路坦克,向第4师指挥部所在地阿姆利泽进攻,当敌人将主力坦克部队集结到任何一处时,他期待两路配合,通过一次围歼,将主要问题解决。

  坦克第1营得到了从北方突破的命令,坦克群从隐蔽状态中现身,迅速向前攻击,在他们前面其实已经有一些乘坐步兵战车的侦察部队越过边界了。印度人利用他们的远程火箭炮在他们能够预计到的,可能被突破地带布设了地雷,不过已经经由侦察部队划出了大致地带,在导航路线上也有提示,坦克部队只需要绕开即可。

  王镇北的坦克迅速开到铁丝网、沟壑、碉堡与高墙阻住去路的边界,印度人早就跑光了。在坦克1营后面,是机械化步兵营。部队将以最快速度,利用敌人防线的漏洞,穿插到指定位置,如遇阻击则绕过,将其留给后方部队,只有一种情况必须作战,即遭遇敌人坦克部队,因为后方的步兵应付不了。

  林淮生不计成本地使用无人机,使得中国军队收获了巨大的成效,侦察发现了在北方的森林地带,是敌人疏于布防的地区,敌人后撤后,那里出现了一条可以利用的通道。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第4装甲师本身的兵力不够,另一个原因,是那里并不适合坦克进攻,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巴基斯坦陆军曾经在20年前,派遣陆军人员,以旅行者的身份,对那里进行过考察,确定坡度普遍在20°以下,一年中雨水较少的几个月可以通行坦克,进行东西方向的机动。

  王镇北可以大致猜出敌人指挥官的意图,显然那名指挥官希望以退为进,等待在中国军队战线拉长后,利用机动部队,不断袭扰薄弱地点,造成中国军队的进攻无以为继,这是一种相当积极的防御策略;这里毕竟是印度领土,不必面对通风报信的敌国人民,情况与在巴基斯坦作战时截然不同。

  第1营迅速越过已经化为焦土的敌方阵地,这片阵地位于边界以东5公里,可以看到阵地上横七竖八的的各种火炮以及卡车。敌人的各种车辆和火炮都有不错的伪装,但是牵引火炮先天的缺陷,使得其本身已经不太适应现代化战争了。

  “呼叫泰山,我部已经顺利越过边界地带,敌人已经退却,天黑前可以突破到指定区域。”

  营长黄德兴在前锋连的第4辆坦克上,他爬出炮塔,开始向后方旅部报告情况,通讯中继车就在边界东面,他可以随时呼叫旅部。

  “你部继续沿前锋侦察营的路线向前,除非遇到抵抗,不要暴露意图,也不要破坏本地人的财产。”

  “我会尽量避开村落,不过本地人好像都已经逃光了。我想知道,敌人的挑战者躲到哪儿去了。”

  “刚刚核实,他们把萨特莱杰河上游的桥梁炸毁了,那是河上唯一可以通行重型坦克的桥。应该已经撤到了河东面了。”

  “跑了太可惜了。”

  坦克继续隆隆地在不平的林间道路上行驶,这里的地处北方,树木群落单一,以冷杉和松树为主,没有讨厌的灌木,1月份土质也足够硬,坦克可以小心行进。黄德兴视力不错,他注意到,有一样东西在自己一侧几十米的地方移动,看上去非常的小,如同一丛移动的低矮树木,并且有渐行减价远的趋势。从轮廓和尺寸上看,有些像巴基斯坦大街上常见的三轮运输车。

  他呼叫驾驶员脱离队列右转转30°跟上,他意识到能在这样起伏地形上高速运行的,应该是某种军用车辆,但是他想不起有什么军用车辆会这样的袖珍。不过,如果不是尺寸这么反常,他很可能会把它当做从一侧开过去的己方车辆,因为中巴联军没有这么小的东西。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biqudu.com/49_49197/292575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ud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