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风帆战舰 > 第十八掌 治理台湾 中

第十八掌 治理台湾 中


  历史上,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也带来一波汉人移民潮。

  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

  郑成功父子的经营下,台湾逐渐摆脱了落后状态,赶上祖国大陆其他富庶地区,成为祖国一座美丽富饶的岛屿。

  同时引进的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

  因此有学者形容郑成功父子决定了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

  郑成功之所以被称之为民族英雄,不单是因为他从荷兰手中收复了台湾,还有他对台湾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施琅之所有没有郑成功的名声那么大那么好,除了施琅反复以外,还有就是他对台湾一点贡献都没有。

  收复台湾以后,郑成功改大元为台湾,热兰遮城改为台南城,开始了把台、澎经营为东海舰队基地。

  陈永华自从接到郑成功的命令后,就带着何斌、马信、杨祥,等人巡视新港、目加溜湾、肖垄、麻豆、大目降、大武垅、他里雾、半线等地。

  一连十天的走访,陈永华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了台南的基本状况。

  台湾的土地平坦膏沃,台湾地广人稀,高山族同胞“计口而种,不贪盈余”,土地利用率很低,便于移民垦荒以及屯田养兵。

  为了能计算田地的分配,陈永华和王忠孝组织户部官员对台南地区进行了人口调查。

  以前台湾根本就没有户籍统计,而一直以来的战乱、饿殍、瘟疫等,百姓人口浮动很大,不少原住民甚至绝户。但同时,亦有不少难民流入大元。

  同时为了清楚台湾的人口,也是为了彻底安定台湾的治安,陈永华带着手下重新统计了台南的人口户籍。

  这个时候台湾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整个台湾正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就是台南了。

  经过陈永华和王忠孝等官史近两月的努力,台南户籍的统计有了结果。

  经过仔细审核统计,一个新的人口数据终于出炉——台南共有2万汉人,八千高山族,当然其中还不包括一些仍隐居山林的高山族。

  接下来,陈永华就开始有条不紊地针对台南的现状,施行起相应的政略来第一步,便是安抚百姓,顾虑耕种

  得益于郑芝龙当年的政策,以及荷兰的暴行和郑家军的军纪,台南的高山族对郑家军并不甚反感,或者还有些欣喜。

  陈永华在征得郑成功的同意后,颁布两条政令。

  1.鼓励百姓开垦荒芜土地,鼓励那些隐匿居住在山中地百姓,包括高山族人出山定居,凡出山定居者。由县府载入户籍,分配土地。陈永华特地颁布政令凡新开拓之土地,三年之内不征收任何赋税。

  2.三年后,台湾粮赋税收比由荷兰统治时横征暴掠降为15取1,同时不再征收杂税;

  这一举措。不但可以增加户籍,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发展台湾。

  这两条政令在陈永华派兵每到一个乡镇,就大力宣传下,传遍全岛,

  这些政策都需要有雄厚的财力物力作为支撑。否则根本无法维持下去。

  幸好,荷兰人在台湾实行暴政,搜刮了大量的钱财。

  郑家军夺取大元后,这些钱粮物资就全部归郑成功所有,实施起来倒时不难。

  同时,陈永华也奏请郑成功,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被打败,除了一些顽固的高山族需要征讨外,不需要再攻打什么城池。

  可以让一部分士兵农闲时,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寓兵于农!

  郑成功同意,攻打台湾的六千多士兵当即遵命领兵前往指定地方开荒屯种。

  为解决台湾粮食不高的问题,陈永华奏请郑成功从大陆引进种田能手,指导台湾百姓耕种。

  糖在台湾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最早在荷兰人人占据台湾时,甘蔗和蔗糖就是荷兰在台湾除鹿皮外最重要的收益。

  为了能在保证粮食的,尽可能的增加蔗糖的产量。

  陈永华请格物学院的几个学生对台湾的制糖工业进行改良。

  改良后的炸糖工艺,做出来的白糖比原来的白糖,虽然甜度并没有增加多少,但过滤了杂质,雪白了不少。

  陈永华将甘蔗提炼出砂糖,作为商品贩卖给大陆、日本、南洋,甚至远欧洲等地。

  在陈永华不辞劳苦、亲力亲为的四处奔走下,台南各地百姓正努力的耕作。

  台南地广人稀问题,许多原本因无人耕作了荒芜的土地被重新开发了起来。

  在大力发展台湾的农业时候,陈永华也从大陆引进棉布等商品,这些商品流入台湾,大大降低了物价,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当时台湾民众,只会用煎熬海水来制造食盐,因此盐的品质很差。

  陈永华为了改良制程而引进淋卤晒盐法,流程大概如下:先在盐田附近挖水沟,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盐土,再将从盐土提炼出的盐卤,拿去结晶池经过日晒得到一颗颗的盐粒,提升盐的品质。

  民以食为天!

  解决了粮食的问题后,陈永华向郑成功提出建立学校的建议。

  一开始,郑成功有些迟疑,因为现在大陆的学校也没有建立多少间,教师等资源严重稀缺。

  台湾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暂时没有必要建立学校。日后台湾发展起来了,再建立学校也不迟。

  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

  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教养生息,便能赶上中原地区。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

  最后郑成功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的内政才能,在这一整套政略措施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https://www.biqudu.com/14_14804/847552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ud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du.com